膚淺
研究
與膚色和解吧,
不要讓美白偷走你的健康。
我們似乎從小就被一種隱形的審美牽著走。
商場里的美白護膚品擺在顯眼的貨架上,
社交平臺上“一白遮百丑”的論調被反復翻炒,
連電視劇里的主角,
似乎都帶著一層不食人間煙火的冷白皮濾鏡。
于是,
有人把粉底液涂得比面具還厚,
有人在三伏天堅持長袖長褲,
更有人鋌而走險,
往臉上抹來路不明的“速效美白霜”。
但“美白霜”的刺鼻氣味里,
藏著汞和氫醌的陰影,
像慢性毒藥一樣損害著皮膚的健康。
膚色從來不是美的標尺,而是時光和地域寫在我們身上的詩。
赤道附近的人們,皮膚里沉淀著對抗強紫外線的黑色素,那是祖先留下的“天然防曬霜”。
高緯度地區的人,皮膚顏色較淺,能更高效地吸收陽光合成維生素D,那是身體與環境達成的默契。
過度防曬不僅違背人體自然調節機制,更可能對整體健康產生多維度負面影響。
維生素D合成受阻的連鎖反應
皮膚通過紫外線照射合成維生素D的過程,是人體獲取該營養素最主要的途徑。
過度防曬,包括長期使用高倍防曬產品、頻繁物理遮蔽導致皮膚完全不接觸陽光,會直接切斷這一自然合成鏈條。
維生素D缺乏不僅與骨骼健康密切相關,還與免疫功能下降、情緒調節失衡等存在關聯。
一項納入183例妊娠期婦女的前瞻性研究發現,紫外線防曬劑的暴露可能對內分泌產生影響,尤其是甲狀腺激素水平。
另一項研究發現,二苯甲酮類紫外線防曬劑的暴露與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癥風險增加有關。
皮膚屏障功能的異常改變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具備自我調節與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度依賴防曬產品(尤其是含化學防曬劑的品類)會使皮膚長期處于“人工保護”狀態,可能逐漸降低自身的防御調節能力,導致皮膚角質層代謝速度降低,敏感肌的發生率增加。
同時,不恰當的物理防曬導致皮膚長期處于悶熱環境,會破壞皮膚菌群平衡,誘發痤瘡、毛囊炎等問題。
心理層面的過度焦慮傳導
過度防曬往往伴隨對“皮膚損傷”的非理性恐懼,這種焦慮會形成惡性循環。
當個體將防曬行為絕對化,將皮膚狀態與“防曬是否徹底”強行綁定,會逐漸喪失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甚至發展為對戶外活動的抵觸。
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間接削弱免疫系統的調節功能,形成“過度保護——健康受損”的悖論。
科學防曬的核心在于“適度”
根據紫外線強度調整防護措施,每日保證10~20分鐘的溫和日曬(暴露面部、手臂等部位),選擇適合自身膚質的防曬產品并注重清潔,同時通過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D前體。
唯有在過度與適度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防曬真正服務于健康,而非成為束縛身體的枷鎖。
參考文獻:
[1] Krause M, Frederiksen H, Sundberg K, et al. Maternal exposure to UV filters: associations with maternal thyroid hormones, IGF-I/IGFBP3 and birth outcomes[J]. Endocrine connections, 2018, 7(2): 334-346.
[2] Kunisue T, Chen Z, Buck Louis G M, et al. Urinary concentrations of benzophenone-type UV filters in US women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ndometriosi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6(8): 4624-4632.
說明:文字原創,部分圖片由AI生成。
作 者:郝學婧
責編:解陽楊
審核:姜峰 李碩然 唐蔚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