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科技 I 渝碼科技
近期,汽車行業知名分析師孫少軍在最新一期的《戰場推演》直播中表示:“小米YU7上市18小時鎖單24萬臺,這絕非簡單的爆款現象,而是對25 - 35萬元新能源SUV市場的‘虹吸式洗牌’。”
該博主還提出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洗牌”的論斷,這意味著現有的第二梯隊已“喪失上桌資格”;并且聲稱,當前真正能夠與小米YU7同臺競技的,唯有問界M7。
1.小米YU7的“降維打擊”模式
在產品維度方面,40萬級別的車型具備諸如軸距達3米、5.2C超充、800V碳化硅、雙腔空懸 + CDC組合等機械規格,而小米YU7卻將這些配置下沉至25萬級別,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其產品競爭力。
該車還擁有1973L的最大儲物空間、零重力座椅、全車Nappa等配置,在“空間 + 舒適”方面將競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此外,小米YU7全系標配激光雷達 + Orin - X組合,城區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即城市導航輔助駕駛)交付即開通,智能化一步到位。
從價格維度來看,小米YU7采取“錨定 + 穿透”策略,直擊用戶心理防線,并且在每個配置段都比Model Y“便宜1 - 3萬”,從而營造出一種心理落差,再結合其“堆料”的做法,形成了顯性價值。
相較于極氪7X、智界R7而言,YU7車型憑借品牌熱度產生了“認知溢價”。
在用戶心智方面,小米SU7一經上市便成為爆款,這已經提前為YU7完成了“性能、科技、性價比”在用戶心智中的鋪墊。
如今SUV版本推出,流量直接實現二次轉化,小米YU7訂單的爆發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
當“產品優于競品、價格不高于競品、心智近乎碾壓競品”這三個條件同時成立時,傳統上依靠差異化生存的“第二梯隊”瞬間失去了競爭的憑借,消費者不再給予其第二次解釋的機會。
2.第二梯隊為何“上不了桌”
在過去12個月里,25萬 - 35萬元新能源SUV市場看似熱鬧非凡:極氪7X、智界R7、嵐圖FREE、星紀元ET、阿維塔07……每家都宣稱“對標Model Y”。
然而實際的市場表現卻是,除智界R7有過月銷1.5萬輛的高光時刻外,其余品牌的銷量天花板始終在單月3 - 5千輛徘徊。
對于競品無法實現向上突破的情況,孫少軍總結出三點原因,具體如下:
2.1、技術故事講完,但體驗未跟上。高速NOA僅僅是“剛好用”,城區NOA還未達到“可用”的程度,導致智能駕駛這一標簽無法黏住用戶。
2.2、品牌勢能缺乏一股“破圈之力”。極氪、智界、嵐圖在各自的垂直社區中聲量頗高,但放到大眾市場中,仍然顯得較為小眾。
2.3、渠道與服務跟不上訂單節奏。直營 + 代理并行的體系在交付高峰時期容易出現體驗斷檔的情況,進而導致口碑反噬。
小米YU7的出現,一次性放大了這三個短板:你有激光雷達,我也有;你20分鐘充到80%,我只需12分鐘;你售價26 - 28萬,我24萬起。
于是第二梯隊集體陷入“多賣一臺多虧一臺”的困境——不上量,成本降不下來;上量,供應鏈又難以承受。
最終的結果便是:還沒上桌,牌局就已結束。
3.唯一還能留在牌桌上的對手:問界M7
3.1 銷量基盤:
問界新M7上市12個月交付量突破20萬輛,占據國內中大型SUV市場24%的份額;并連續10個月蟬聯新勢力單車銷冠。
龐大的保有量和口碑復利,使其有資本與小米正面抗衡。
3.2、技術長板:
? HUAWEI ADS 4.0高階智能駕駛。
? 鴻蒙座艙5.0的體驗黏性遠高于“安卓車機 + 8155”組合。
? 增程路線對充電樁的依賴程度較低,直接化解了YU7的800V超充帶來的“場景焦慮”。
3.3 產品矩陣:
問界M7提供5/6座、兩/四驅、24.98 - 32.98萬元的階梯式覆蓋,與小米YU7的24 - 30萬元區間高度重合。
更為關鍵的是,M7通過“大五座 + 六座”的靈活配置,直擊家庭用戶最在意的空間痛點;而YU7偏運動造型,后排頭部空間存在短板。
兩者形成了“家用VS個性”的精準對位。
3.4 品牌護城河:
華為生態的“花粉”與小米的“米粉”天然形成兩大陣營,互不重疊;賽力斯聯合華為的線下門店數量已超過1000家,其交付與服務能力經過20萬輛的驗證,足以抵御小米的“流量洪峰”。
4、戰局推演:三種可能結局
4.1雙強并立:YU7占據25 - 30萬元純電市場,M7守住25 - 35萬元增程/家庭市場,其余車型被擠壓到20萬元以下或35萬元以上。
4.2 小米破圈:倘若YU7在6個月內實現月銷3萬輛,Model Y將被迫官方降價,問界M7的增程優勢將會被迫讓出5% - 8%的份額。
4.3. 華為反殺:一旦問界M8(全尺寸)與M5改款(預計2026年)上市,形成20 - 50萬元SUV矩陣,將會反向擠壓YU7的向上發展空間,小米將被迫提前推出YU7 Pro Max應戰。
但無論哪種結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除問界M7外,其余第二梯隊品牌已經失去了與小米YU7同場競技的資格。
下一局的比拼,不再是“是否配備激光雷達”,而是“交付10萬輛之后,誰還能將口碑維持在90分以上”。
總之,“當潮水退去,方知誰在裸泳。”小米YU7的上市,將25 - 35萬元SUV市場的遮羞布徹底扯下。
第二梯隊所謂的差異化,在絕對的成本、技術和流量優勢面前,顯得脆弱不堪一擊。
根據汽車博主的觀點,接下來的半年,市場將只會銘記兩個名字——小米YU7和問界M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