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已經在國外了。感謝我吧,我只是拿走了和你們智商不匹配的財富。”
2025年6月26日,又一金融巨頭平臺,鑫慷嘉爆雷。
更讓人氣憤的是,鑫慷嘉實控人黃鑫,跑路后,居然在投資者群正大光明宣稱自己跑路,還羞辱被騙人,是智商不夠才被他騙。
這一幕何其熟悉,兩個月前,也有這樣一位老板厚顏無恥地發表了類似的跑路感言。
只是比起當時金鑰匙暴雷的13億,這位鑫慷嘉的黃先生膽子更大、段位更高,破壞力更強,被他坑的受害人也更多。
6月26日,號稱“中東金融巨頭”的DGCX鑫慷嘉平臺突然全線崩盤。
超過180萬名投資者發現,APP上再也無法提現,只有賬戶余額里的那一堆數字符號,提醒著他們經歷了什么。
貴州菜販老李癱坐在批發市場的水泥地上,手機屏幕定格在“提現失敗”的紅色彈窗。
他剛抵押房產換來的30萬,連同妻子做保潔攢的8萬養老錢,化作一串無法點擊的數字。
同樣的一幕在四川、江西、湖北、云南、湖南、河南等地上演。
就在崩盤前的48小時,鑫慷嘉完成了一場教科書級的“暗度陳倉”。
18億枚泰達幣(USDT)已通過區塊鏈混幣器完成洗白,經多個賬戶,悄然流入開曼群島的空殼公司。
按當日匯率,這筆資金相當于129億元人民幣,無數老百姓的血汗錢,徹底脫離了中國監管視野。
在暴雷之前,鑫慷嘉核心成員早持圣基茨護照飛往了海外。
臨了他們還給受害人上了一堂課,講了一番財富智商匹配的謬論,言語間充滿了嘲諷。
鑫慷嘉究竟是何方神圣?泰達幣又是什么?很多人都云里霧里。
鑫慷嘉是一家2021年3月在貴陽注冊的公司,公司名由三個原始股東黃鑫、邵馨慷和王彥嘉名字而來。
2024年4月,這哥幾個退出,現在法人叫劉海亮。
據說原來的法人有了新的投資方向,拿下了中國石油一個5年的長期合約,接下來就是甩開膀子加油干了。
他們弄了個叫“某某石油”的平臺,專門弄原油期貨交易,后來覺得不妥,就轉移到了新的服務器上面。
公司也跟著有了國際身份,成了“迪拜黃金交易所中國分站”,IP地址也換成了美國的。
很高大上,也很氣派,辦公地點設在貴陽某豪華寫字樓里,似乎為了襯托公司的業務,連招牌都是金光閃閃的。
公司大屏上滾動播出中東富豪舉杯簽約的畫面,字幕標注著“日均收益2%,央企石油期貨保駕護航”的承諾。
這個視頻很逼真,一點兒沒有PS痕跡,以至于沒人注意到迪拜金融服務管理局(DFSA)于2024年11月發布的聲明:“從未授權中國公司使用DGCX商標”。
更沒人想到,那個注冊資本3000萬的貴州鑫慷嘉大數據服務公司,實際上是個實繳資本0元的空殼子,早在5月就申請了注銷。
“投10萬,日賺2000!”這種暴利承諾,連巴菲特都甘拜下風。
但是廣東退休教師王阿姨信了,她押上了30萬積蓄入了會,也就成了吞下這枚毒糖果的一員。
而像她一樣的注冊會員有200萬人。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入坑?看看那些受騙的群體就知道了。
鑫慷嘉瞄準的人群都是些寶媽、老人。
據說,為了能帶更多人掙到錢,他們還規定每人只有1.5萬的初始額度,想多參與交易多掙錢,就得多找些身份證來登記。
至于真相,普通投資者是不知道的。
鑫慷嘉公司所謂與中國石油達成的“五年戰略合作”,實際上只是2019年,公司向某省石油分公司,供應過價值20萬元的油品過濾設備而已。
這微小的業務往來,竟然被他們包裝成了“戰略合作”的金字招牌,成了吸引投資者的虛假背書。
打開鑫慷嘉APP,每天還有模有樣地進行交易,每天都有浮盈進賬,這種感覺簡直不要太美好。
他們并不知道,這些跳動的K線圖,其實都是后臺程序員用腳本生成的數據。
漲跌完全由后臺操控。當用戶點擊“買漲買跌”時,并非在進行真實交易,只是在參與平臺內部的數字游戲罷了。
為了讓你入局,初期肯定是要讓你嘗到甜頭的,過了一個月封閉期后,提現自由很快到賬。
假如投資一萬元,只要10個月就能單車變摩托,看到這個,腎上腺激素都得升高。
可是等你一步步入坑后,鐮刀就舉起來了。
7000多元的充值會員費,那只是門檻。
有鎖定期、一天只能交易2次。想多交易,那就多招商,也就是發展新客戶,并根據客戶的人數級別得到一定的獎勵。
平臺的規則也一直在變。
你要提現可以,交稅,最開始5%,后來漲到10%,再后來漲到50%,5萬以上甚至要先排隊審核。
系統甚至會提醒信用分不足,只要繼續充值,就能激活,
也就是說為了取出自己以前的錢,你除了繼續往里面投錢不說,還得出一筆高額的稅錢。
在這里所謂的投資,其實只是一場必輸的電子賭局。
但是最可怕的不是騙局本身,而是它把受害者變成了幫兇。
鑫慷嘉的模式說起來也沒啥新意,就是龐氏騙局2.0版本。
只不過他們將全國劃為東、南、西、北四大“片區”,下設一級級的管理者,晉升渠道公開透明,利益與招商(拉人頭數)直接掛鉤。
比如拉50人就升為“律長”,可以抽團隊業績15%,級別越高,抽成越高,拉500人則另外獎“保時捷”,當然不會是真的,那個是他們花2800元租來的道具車。
真假他們并不關心,反正只是用來擺拍發朋友圈曬曬而已,能唬一個是一個。
據說云南某團隊去做慈善,捐款20萬元作秀拍視頻,捐款后24小時內就給撤回了。
至于那些在朋友圈曬收益、曬豪車,不過是騙局中的活廣告,為了把人變成韭菜收割機。
有人掙錢嗎?肯定有幸存者偏差,這和擊鼓傳花一樣,只要不是最后一棒。
入局早的人,見好就收的人,但那是極少數,這些人也成了招商拉人頭的最好案例,事實上他們所謂的投資收益,都是后來入會者的本金。
很多人一開始只是想每天掙個幾十元的菜錢,可架不住群里誰誰誰1個月翻倍,3個月翻2倍的誘惑,慢慢地加大投入。
在他們看來,這么好的投資機會,不抓住,那真是天理難容。
江西張老板為“插隊提現”,把親哥拉進了騙局;浙江王女士為解凍80萬賬面盈利,發展了3名下線。
江西警方截獲的資金流水顯示:僅2024年12月一個月,就有2.8億元經USDT流向海外,其中50%被層層瓜分,剩余50%用于偽造用戶賬戶盈利,并應對投資者提現。
其實鑫慷嘉崩盤早有預兆,只是卻被集體的癲狂淹沒了。
2024年10月,四川珙縣打非辦首發風險預警,大多數投資者不以為然,還沉浸在“日賺萬元”的美夢中 。
2025年4月,湖南金融辦將鑫慷嘉定性為“非法集資+傳銷”,卻被投資者解讀為“項目太火遭人嫉妒”。
6月3日,迪拜官方第三次聲明撇清關系,還有投資者唱著“走進鑫慷嘉,幸福千萬家”。
諷刺的是,當平臺在崩盤前一周推出“投資50萬送特斯拉”活動時,還有不少人刷爆信用卡、抵押房產來加倉。
明明早在2025年1月,平臺就突然宣布更改提現規則,10萬元以上需“排隊審核”。
到了4月,提現到賬率已不足5%,排隊時間延長到72小時,這是資金鏈斷裂的前兆。
但是這些投資者都視而不見。盡管有人意識到了這是騙局,但他們就自信地認為自己肯定能在暴雷前全身而退。
最殘酷的收割發生在崩盤前48小時。當投資者還在為提現困難焦慮時,項目方正通過混幣器Tornado Cash,分12批將18億枚USDT(約129億元人民幣)。轉移至開曼群島的殼公司。
這些經過加密混淆的虛擬貨幣,就這樣無影無蹤。
2025年6月25日,鑫慷嘉APP提現功能全面癱瘓。
投資者慌了,紛紛給黃先生私信,愿意交50%的稅,只要能提現,但是他們失望了。
而在這一天,平臺還創造了單日入金1.2億元的“輝煌戰績”。
是不是很可悲。
26日,這個披著國際原油期貨外衣的鑫慷嘉,在多地警方收網、公司人去樓空的連環打擊下,終于土崩瓦解。
然而,鑫慷嘉背后的那個黃先生,早已持不知名小國的護照飛到了海外,國內僅留空殼公司和那個背鍋的法人劉海亮。
從經濟損失看,200萬人均損失7.6萬元,好多家庭多年積蓄一夜歸零,甚至負債累累。
四川、江西警方雖然抓獲了8名核心團隊長,凍結了涉案賬戶資金1.2億元,但是平臺待提現金額已超過賬面資金的3.7倍。
這意味著即使追回全部凍結資金,投資者平均也只能拿回不到1%的本金。
就在鑫慷嘉暴雷后,還有人相信這個所謂的黃先生“只要補交10%的稅,就能提現”的鬼話。
真的是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鑫慷嘉崩盤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
就在它倒下的同時,改名為“榮輝資產”、冒充“南華金融”的換皮騙局已在暗處滋生,同樣的劇本,等待著下一批獵物。
當某平臺年化收益超過10%時,請捫心自問:這錢究竟從哪里來?
當某個“投資機會”需要你不斷拉人才能提現時,請記住:你盯著利息時,別人正盯著你的本金。
天上不會掉餡餅,太陽底下無新事,只有不斷更新的受害者名單,共勉!
參考資料:
1.湖南金融《風險提示》
2.屏山公安 《宜賓:“ DGCX 鑫慷嘉數據 ” 投資,風險提示!》
3.大余政務《大余人!關于警惕非法金融活動的風險提示》
作者:鳶兒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