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796
字,預計閱讀時間3鐘
今年7月9日,市經信委發布《上海市促進高成長企業加快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這是上海首次針對「高成長企業」提出的政策,計劃著力構建由“潛力瞪羚企業、瞪羚企業、潛力獨角獸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組成的「高成長企業」梯隊,并針對每個成長階段提出專門的支持方案,到2027年推動「高成長企業」規模突破1000家,并形成“4321金字塔式”培育體系——即潛力瞪羚企業達到400家、瞪羚企業達到300家、潛力獨角獸企業達到200家、獨角獸企業達到100家,其中,力爭培育新增2家以上估值超百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在此,筆者想就「高成長企業」的主要特點以及如何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有效促進「高成長企業」加速發展,談一些初步想法。
歸納而言,「高成長企業」大致具備五個方面的主要特點:
第一,具有“高速成長性”的核心特征。“高成長”的核心在于增長速度快,這類企業通常在營收、市場份額、用戶規模等關鍵指標上呈現爆發式或持續高速增長,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規模擴張,這也是其區別于傳統企業的核心標志(如“瞪羚”“獨角獸”等概念本身就隱含“快速奔跑”的增長屬性)。
第二,具有明確的成長梯隊和階段性。從政策構建的“潛力瞪羚→瞪羚→潛力獨角獸→獨角獸”梯隊來看,「高成長企業」并非單一類型,而是呈現出清晰的階段性成長特征:
? 潛力瞪羚/潛力獨角獸:分別處于各自階段的成長初期,具備高增長潛力但尚未完全釋放,是培育的基礎層;
? 瞪羚/獨角獸:分別進入各自階段的高速增長期,其中獨角獸企業更是達到較高估值(如政策提及“估值超百億美元”),處于梯隊頂端。
這種梯隊結構體現了企業從“潛力”到“成熟”的漸進式成長路徑。
第三,“強創新驅動”是「高成長企業」的增長根基。高成長企業的快速擴張往往依賴核心創新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是技術創新(如硬科技領域的專利突破)、模式創新(如新業態、新場景的落地)或產業鏈創新(如在細分領域構建獨特競爭優勢),創新是其維持高增長的核心動力。
第四,高潛力與高價值并存。這類企業不僅當前增長快,更具備長期發展潛力,能在所在行業或賽道形成引領作用;同時,其市場估值(尤其是獨角獸及潛力獨角獸企業)通常較高,受資本市場關注,具備成為行業龍頭的潛力。
第五,「高成長企業」具有很強的“可培育性”,需精準匹配政策支持。政策明確提出“針對成長階段專門設計支持方案”,說明高成長企業在不同階段有特定需求(如資源對接、融資支持、場景開放等),且通過精準政策干預可加速其成長,體現出較強的可培育性。
下圖:“瞪羚企業” 并非新概念,它誕生于 20世紀90 年代,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avid Birch提出。在他看來,瞪羚企業是指那些高速增長,還創造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的一小部分中小企業。這類企業已經跨越了 “死亡谷”,步入快速成長期。(圖源:南方都市報)
綜上所述可見,「高成長企業」以“高速增長”為核心,兼具階段性成長特征、創新驅動屬性、高潛力價值及可培育性。因此,針對這些特點,為「高成長企業」精準匹配相適應的產業空間體系,來全周期地滿足企業成長需求,應是一項重要工作,其核心邏輯是——根據「高成長企業」從初創到成熟的不同階段(潛力瞪羚→瞪羚→潛力獨角獸→獨角獸),針對性地設計“分層級”的差異化產業空間載體,通過空間供給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匹配,降低企業成長中的空間成本與轉型摩擦,同時強化產業生態的協同性。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一、聚焦企業全周期階段,明確各層級空間的核心功能和運營思路
高成長企業的成長周期通常伴隨團隊規模擴張、研發需求升級、產業鏈協同深化、品牌與總部功能強化等特征,對應的空間需求呈現“從小散共享→獨立專屬→集群聚合→總部樞紐”的梯度變化。因此,“分層級空間體系”需精準錨定各階段核心訴求。
1.潛力瞪羚企業(初創/培育期):以“輕量化孵化空間”為核心
這類企業多處于技術驗證或商業模式探索期,團隊規模小(一般不超過50人)、資金有限,對空間的核心需求是“低成本、高靈活、強賦能”。
其空間載體可依托高校周邊、科創街區改造的“眾創空間”“垂直孵化器”(如改造舊寫字樓、老廠房為小型辦公單元),配套共享會議室、共享實驗室、共享法務/財稅服務站等。
其空間運營的核心思路為降低租賃成本、靈活入駐租期,并通過此類空間集聚同類早期企業,促進技術交流與資源對接。
2.瞪羚企業(快速成長期):以“專業化加速空間”為核心
這類企業已實現營收快速增長,團隊規模擴大至50-200人左右,需獨立研發空間、小型生產/測試基地,且對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需求凸顯。
其空間載體需提供“瞪羚加速器”、“中型產業單元”,適配研發設備擺放與小批量試產。
其空間運營的核心思路為提供獨立產權或長期穩定租賃的空間,配套專屬配電、排污等工業級基礎設施,同時嵌入產業鏈配套服務(如零部件供應鏈中心、中試共享平臺),縮短供應鏈響應時間。
3.潛力獨角獸企業(規模擴張期):以“集群化產業社區”為核心
這類企業已具有較高估值,且團隊規模超200人,需規模化辦公、研發及區域性運營中心,且對人才居住、商業配套的“職住平衡”需求強烈。
其空間載體需獨棟辦公樓、模塊化研發車間,并配套人才公寓、社區商業(餐飲、便利店、健身中心)。
其空間運營的核心思路為通過空間集聚形成“企業集群效應”,如人工智能領域的潛力獨角獸可與算法公司、數據服務企業同園布局;同時通過“職住一體”降低人才通勤成本,增強團隊穩定性。
4.獨角獸企業(成熟引領期):以“高端化總部空間”為核心
這類企業(尤其是估值超百億美元的頭部企業)需全球/區域總部功能、大型研發中心、品牌展示窗口,對空間的“能級、區位、形象”要求極高。
其空間載體需高標準寫字樓、定制化研發中心、國際會議中心、企業展廳等。
其空間運營的核心思路為滿足總部決策、全球資源調度、高端人才吸引需求,同時通過地標性空間強化企業品牌影響力,助力其對接國際資本與市場。
二、強化空間層級的“動態銜接”,降低企業轉型成本
「高成長企業」的成長速度快(部分瞪羚企業1-2年即可升級為潛力獨角獸),若空間層級間缺乏銜接,企業可能因“找不到適配空間”被迫搬遷,導致產業鏈協同斷裂、人才流失。因此,產業空間體系需建立三大機制:
1.空間預留機制:在加速器周邊預留產業社區用地、在產業社區周邊規劃總部基地,形成“孵化-加速-集群-總部”的地理鄰近鏈條。
2.升級通道機制:對納入培育名單的企業,提供“空間升級優先權”,如瞪羚企業達到潛力獨角獸標準后,可優先租賃所在區域的產業社區空間。
3.彈性改造機制:允許企業根據成長需求對空間進行適度改造,如加速器單元可打通合并為產業社區中的中型空間。
通過以上兩方面的產業空間布局方法,將可實現“企業在哪一階段,就有哪類空間承接”,如此,可使「高成長企業」從初創到成熟的全周期中“空間不缺位、轉型不脫節”,最終加速梯隊規模目標的實現。
原創作者: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撰 稿:嚴 含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READ MORE
許多今年畢業的大學生不想拍集體照了?
7-11
發展都市工業:上海如何解題、破題?
7-10
“二手服裝市場”成了近年來最具爆發力的時尚賽道?
7-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