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簡墨
中國人的夏天,離不開蓮花的點綴。
細微處如公園、街角,甚至是自家院內、門前,都可見到被用作裝飾或做景的蓮花;而宏大處,如湖河溪流亦可見蓮花搖曳。楊萬里的一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更是讓西湖名聲大噪。
△廣昌睡蓮。(圖/視覺中國)
悠悠蓮香中,江西廣昌也許是馨香最濃的地方。這里有1300多年的白蓮種植歷史,自古便是著名的“蓮鄉”。此外,廣昌縣還是江西第二大河撫河的源頭,境內山清水秀,蓮塘風光旖旎。
“微風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古人暑夏高級的度假感,就藏在廣昌的無邊蓮池中。
提起“白蓮之鄉”,似乎不止一處,比如江西省廣昌縣、石城縣及福建建寧縣等。但若提起“蓮神”,那便只剩下廣昌。
“世界處處有蓮花,唯獨廣昌有蓮神”是廣昌人對當地蓮文化自信的表現。這種自信不僅源于悠久的蓮花種植歷史,更是一種根植在血脈里的傳承。
翻開廣昌縣的地圖,這座城市與蓮花的不解之緣早已于山水之中結下。始建于1138年的廣昌縣,因為“道通閩廣,郡屬建昌”而得名。其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背靠武夷山西麓,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撫河的發源地。
△廣昌風光。(圖/視覺中國)
因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雨量充沛,廣昌縣內河流縱橫,山塘水庫眾多。發源于驛前鎮血木嶺的撫河宛若絲帶般穿過廣昌縣,涓涓流水一路經過丘陵、山地、平原,為沿途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為廣昌白蓮的生長提供了優質的沃土。
《建昌府志》和《廣昌縣志》都記載了,唐朝儀鳳年間,當地便有人種植紅蓮,不過數年后變為白色,又過一年,白蓮又變為碧色蓮花。
如今時過境遷,當年蓮花易色是否屬實已無從考究,但留下來的文字至少證明,最晚在公元670多年前,當地便已經開始選育蓮種。此后,歷史上有關廣昌人種蓮的記載便綿綿不絕了,最為著名的是1228年,廣昌縣令謝覺之在蓮池旁建造“蓮香堂”,這也被認為是“蓮鄉”一名的起源。
走進廣昌,可以深深感受到蓮花與這座城市的深刻聯結。其中,廣昌縣姚西村可謂該縣白蓮種植成果的縮影。這里是我國最大的通芯白蓮村級種植區,不僅享有中國“蓮花第一村”的美譽,還憑借1.08平方公里的蓮池面積,創下了“世界最大蓮池”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廣昌姚西村的萬畝荷花。(圖/視覺中國)
位于村內的九品香蓮景區,從臺灣引入了九種顏色的蓮花,不僅有紅、白、金、黃等常見色,還有赤、茶、藍、綠、紫等稀有色蓮花。每逢盛夏,九色蓮花競相開放、悠悠釋香,蓮池內噴霧冉冉升起,讓人仿若置身仙境。
除了賞蓮,還能去與其相隔不過數公里的驛前鎮,感受廣昌的古韻悠悠。這座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的古鎮,是撫河源頭第一鎮。臨水而建的古樓木屋古樸沉厚、延綿數公里。其中,屋檐飛翹的明清建筑是江西省保存較為完整的、規模較大的民居古建筑群之一。
△驛前鎮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圖/視覺中國)
廣昌人對蓮花的愛,也在歲月中留下印記。走進古建筑,不僅能在古墻梁棟上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流云圖案,還能看到數不清的蓮花雕刻,或含苞待放,或花開正艷。若與當地居民溝通,大概率會得知他們世代種蓮,在很早以前就生活于此了。
在千年的種植歷史文化中,蓮花塑造了廣昌人的文化底蘊,廣昌人也將對蓮的喜愛融入了日常生活。
而對于游客,要了解廣昌,最好的季節一定是夏季。一方面,廣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1.83%,空氣質量優良率更是達到了100%,優良的生態使廣昌成為了天然氧吧,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另一方面,蓮花盛開的時節,更是廣昌人全年最熱鬧的時候之一。
就前者而言,源源不斷的流水,宛若千萬條經脈般將勃勃生機帶到了廣昌的各個角落,兩岸風景如詩如畫。半島公園、濕地公園、荷源公園等成為居民消磨時光的好去處。
△旴江從縣城邊蜿蜒流過,河岸綠意盎然。(圖/圖蟲創意)
無論是山水相間的青龍湖庫區,還是水光瀲滟的中坊水庫,都足以讓人一見就覺酷暑消減。若仍覺暑熱難當,可到位于廣昌縣楊溪鄉的撫河源里景區獲得夏日難得的清涼。
這里不僅有生態竹筏漂流、激情皮筏漂流等項目,還有傳統花轎竹筏迎親等表演。當身穿紅衣、抬著紅色嫁妝的接親隊伍自湖面上緩緩駛來時,人們似乎瞬間魂穿前世。甚至無需做過多攻略,只要靜坐柳蔭下,就能細嗅蓮香,偷得半日閑。
△廣昌的水上“迎親”再現古代婚俗文化。(圖/視覺中國)
對于廣昌人而言,一到夏季,每年最重要的節慶之一——農歷六月二十四——也將來臨。這一天被當地蓮農視為蓮花的生日。村民不僅會互贈印有蓮花的糍粑表示祝福,還會舉行盛大的蓮神太子廟會,以酬謝蓮神對當地蓮農的照拂。
關于此節日,當地還流傳有一則傳說。大概是講隋唐年間,廣昌赤水鎮大禾村的村民因深受山匪禍害,被迫逃入山林謀生。一日,山林中忽然傳出陣陣蓮香,隨后走出七位護蓮神童。他們不僅幫助村民打敗強盜,還幫助村民重建了家園。后來,村民再次遭遇洪水災害時,還夢到了護蓮神童再次降下祥瑞。
于是,為感謝神童的幫助,村民便雕刻了七尊菩薩像,放在新建的“蓮神太子廟”中供奉。
如今,蓮花節已成為當地蓮農酬謝蓮神、慶祝豐收的節日。村民會抬著蓮花七太子的塑像走上街頭游行,去各個村的祠堂里進行祭拜。村里家家戶戶也會擺上豐盛的祭品,向蓮神表達感謝、崇拜之情,并通過燃放爆竹等方式,向蓮神祈求風調雨順、健康發財。
△大禾村村民莊重的迎蓮神儀式。(圖/《中國影像方志》截圖)
同樣具有祈福意味的民俗活動,還有蓮花燈會。雖屬鄉村的小型燈會,但仍然熱鬧非凡。每逢燈會舉辦時,人們就會拿著彩旗燈、日月燈、蓮花燈等各式各樣的燈具走入夜色,點亮廣昌的大小角落。
活動從白天持續至晚上。當最后一縷煙花消散、炮聲消失,荷塘月色里的蟲鳴又開始了夜的奏鳴曲。
作為一座因蓮而出名的城市,廣昌與蓮相關的美食數不勝數。不過,最讓人想不到的,也許是那苦澀的蓮心。
在影視劇中,形容蓮心苦澀的場景尤為常見。譬如《甄嬛傳》中,曹貴人在女兒被人強行奪走撫養時,以“蓮子之心最苦”暗喻“憐子之心最苦”,希望皇上能下令將女兒交還自己撫養。
△廣昌白蓮子。(圖/視覺中國)
此外,太醫溫實初在為初次小產的甄嬛問診時,建議對方飲用蓮心茶,因為“蓮心味苦性寒,能治心熱,有清心、安撫煩躁和祛火氣的效用” 。這并非影視劇中的杜撰,《本草綱目》記載:蓮薏(即蓮子心)氣味苦,寒,無毒。主治血渴,產后渴,生研末,米飲服二錢,立愈。止霍亂。清心去熱。
為了提升蓮子的口感,廣昌人在加工制作蓮子時,往往會對蓮子通芯。具體做法是用細小的工具從蓮子一端通到另一端,將蓮子內部的蓮心摘除,從而達到去除苦味的效果。
經加工后的廣昌白蓮,顏色白皙、顆粒飽滿,入口有明顯的甘香味道。1973年尼克松訪華時,曾品嘗過廣昌白蓮蓮子,并對其贊不絕口,稱:“這哪是食品,簡直是藝術品。”
有意思的是,廣昌人并未將摘除后的蓮心舍棄,而是做成了蓮心茶。嫩綠的蓮心經過加工后成為散發獨特風味的飲品,深受養生人士喜愛。夏日午后,用一杯熱水沖泡四五根蓮心,嫩綠的蓮心瞬間迸發出微苦的味道,入口瞬間似乎就將盛夏酷暑消解半分。
△蓮心茶。(圖/視覺中國)
除了用蓮心制茶,當地人還十分善于發現蓮花各個部位的寶藏用法。以蓮花制作的,有蓮花精油;用蓮子制作的,不僅有冰糖蓮子羹、蓮子百合粥、蓮子銀耳湯等,還有專用廣昌白蓮做成的蓮子汁;用蓮藕加工的,當屬藕粉,其中又以用廣昌太空白蓮蓮藕為原料的藕粉出名。
這種藕粉,顏色稍暗,但味道濃郁,用開水沖泡時,能聞到明顯的蓮藕香,入口瞬間即化,鮮少有黏膩感。當地人食用時,不僅會在藕粉里加入通芯蓮子、葡萄干、桑葚等常見配料,還會加入黑芝麻。
于怕熱之人而言,未嘗不是消暑優解。
除了以蓮制作的特色美食,廣昌出名的小吃還有很多,比如堿糍、辣椒餅、七層糕等。其中,常常在早餐中吃到的,當屬扁圓金黃的勺子糕。
△金黃酥脆的勺子糕是廣昌獨特的早餐。(圖/小紅書截圖)
其由稻米和黃豆按比例研磨成漿后,加入細碎的蔥花,再倒入扁平的勺子里油炸而成。經高溫加工后,原本白色的漿糊變得金黃酥軟,體積也隨之膨脹,遠遠望去,若扁平的象棋。
入口食之,稻米的酥香和黃豆的濃郁直沖味蕾,而蔥的辛香又使這種味道綿延加深。
此外,薯粉餃也幾乎是廣昌人從小吃到大的美食。當嚼勁十足的薯粉面皮包裹著鮮香流汁的肉餡在嘴里綻放時,獨屬于廣昌人的味道也盡在口中了。
△廣昌的小吃豐富多樣。(圖/小紅書截圖)
去廣昌過夏天,就像闖入了藏在一張張蓮葉背后的桃源。自帶降暑效果的蓮塘與令人愛不釋手的小吃相映成趣,古詩意蘊與小城煙火被生動融合,于青山綠水中,送來了一抹來自初唐的清涼。
編輯:曾寶氣;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有獎互動
曬圖分享趣味美食,點亮廚房靈感
前往九行Travel公眾號
贏購物卡、LABUBU隨行杯盲盒
“你會來廣昌賞蓮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