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代常回憶“稻米造血”的研發歷程。(湖北日報通訊員 張璨龍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劉潔 張競恒
通訊員 王瓊 田瑤林
從稻米中提取“人血”,這一看似天方夜譚的想法,楊代常干了20年。
7月7日早上七點半,位于光谷的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元生物”),71歲的董事長楊代常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
在他的辦公室,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了從稻米中提取出來的人血清白蛋白:淺黃色、透明液體,盛放在一只50毫升的玻璃瓶里。
人血清白蛋白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蛋白質,廣泛應用于肝硬化腹水、燒傷燙傷、腦水腫、放化療等的治療及急救,被稱為“救命藥”。長期以來,它只能從血漿中提取,我國60%以上依賴進口。
自1981年以來,國際上試圖生產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替代血漿提取,但在技術上一直沒有突破,主要原因是:人血清白蛋白在臨床上使用劑量高、用量大,對安全性和成本要求極高;市場需求量大,對規模化生產和環保要求也非常高。
“回國,攻克這個世界難題!”2005年,時年51歲的楊代常辭去美國的優渥工作,回到武漢大學,全身心投入植物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與產業化發展工作。
在對比分析了國際上細菌、酵母和動物細胞表達等主流技術路線后,他將目光投向熟悉的水稻——幾千年的食用歷史,與人類蛋白質合成機制相似,易種植,成本低,安全性高。
“試試從水稻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楊代常這個顛覆性的構想,引來諸多質疑。楊代常沒有急于反駁,只是踏實做事。2006年,他創辦禾元生物,帶領研發團隊埋頭攻關。
經過多年研究,團隊成功將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使水稻種子大量合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并從稻米中分離純化出重組人血清白蛋白,這一過程形象地被稱為“稻米造血”。
2011年,禾元生物取得重大突破——每千克糙米提取出2.75g人血清白蛋白,并將科研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Nature News發表評論稱“該技術把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引起全球轟動。
技術突破只是第一道關隘,安全性驗證同樣極為關鍵。
“最難忘的是,當純度僅99%時,我們提取其中1%的雜質,以人體用量2500倍的劑量注射小白鼠,28天后所有小鼠都存活。這個數據讓我堅定了信心。”楊代常回憶道。
此后,高效提取、純化工藝等難題接踵而來。沒有先例可循,禾元生物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攻堅克難。比如,為達到99.9999%的臨床級純度,團隊就花費三年迭代了37套方案。用楊代常的話說,“一步步來,踏實地干,問題總會解決。”
2017年,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獲得國家食藥監總局臨床許可。為驗證安全性,楊代常主動向醫院出具免責書,當冰涼的液體流入血管,他成了全球首位注射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人類受試者:“萬一真出了事,就當我為科學捐軀。”
科學家以身試藥,這是舍生忘死的科學精神,更是不勝不休的拼搏超越。
創新藥研發不僅耗時,更燒錢。近20年的時間,投資人進進出出。最艱難時,公司賬上只剩幾百萬元,但楊代常始終沒有放棄,他堅信“一定能做成”。
20年堅韌不拔,終于迎來勝利曙光。
如今,禾元生物已實現1公斤糙米產出約20至30克人血清白蛋白,其產品奧福民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水稻)已完成國家藥監局全部業務審評,目前進入最后審批階段。
7月1日,禾元生物IPO過會,即將在科創板上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