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安的王大爺曾因膽結石急性疼痛,在當地醫院接受了膽囊切除手術。術后他一度覺得輕松不少:不僅擺脫了疼痛的困擾,連胃口也好了很多,可這樣的安穩并沒持續太久。半年后的一天,他因吃了兩塊紅燒肉,就出現腹脹、腹瀉,折騰得渾身不適。
更讓他煎熬的是夜里的反流:“喉嚨里總有股苦水往上涌,胸口像架著柴火在燒,燒的人坐立難安。”直到后來在醫院遇見同樣切了膽囊的張師傅,他才明白,這些癥狀與膽囊缺失有關——切膽暫時去除了病痛,卻引發了一連串沒預料到的健康問題,悄然改變著身體運作。
被低估的膽囊:不只是“儲蓄罐”
膽囊,實則是消化系統的“智能閥門”,肝臟每天分泌800-1000毫升膽汁,膽囊像精密的濃縮工廠,將膽汁濃縮5-10倍后儲存。當我們吃進紅燒肉、油炸食品時,膽囊會精準收縮,釋放高濃度膽汁,將脂肪顆粒分解成能被腸道吸收的小分子。
而膽囊被切除后,這道“調控工序”徹底消失:膽汁失去儲存場所,只能像沒關緊的水龍頭,持續少量流入腸道。遇到高脂肪食物時,膽汁“兵力不足”,脂肪無法被充分消化,自然引發腹脹、腹瀉。
圖片源于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但膽囊的作用遠不止“儲存膽汁”。它通過緩慢釋放膽汁,維持著膽固醇代謝的平衡:膽囊黏膜能吸收膽汁中的水分和電解質,讓膽汁中的膽固醇保持溶解狀態。一旦失去膽囊,膽汁中膽固醇飽和度升高,就更容易析出結晶形成新的結石。
膽囊切除后:四大隱患不容忽視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保膽培訓基地、四川結石病醫院肝膽外科陳紅春主任指出,臨床數據顯示,膽囊切除并非一勞永逸,術后身體可能面臨多重挑戰:
01 膽汁反流性胃炎:比胃酸更隱蔽的傷害
約30%-50%的術后患者會出現膽汁反流。膽囊缺失后,膽汁持續排入十二指腸,可能逆流回胃甚至食管。膽汁中的膽鹽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其腐蝕性比胃酸更強,長期反復刺激可能增加萎縮性胃炎、甚至胃癌的風險。
02 膽管結石:更高危的“石頭危機”
失去膽囊的緩沖,膽汁在膽管內流動速度變慢,其中的膽固醇、膽色素如同靜置的泥沙,更易沉積成石。約10%-15%的患者會在術后5年內繼發膽管結石,一旦堵塞膽管,可能引發黃疸、高熱,甚至誘發急性胰腺炎,其危險程度遠超膽囊結石。
圖片源于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03 肝臟的“慢性負擔”
長期異常的膽汁代謝會間接影響肝臟功能。膽汁中的次級膽酸(如脫氧膽酸)具有毒性,正常情況下會在膽囊內被中和,而術后持續暴露可能損傷肝細胞,增加肝纖維化風險。研究表明,膽囊切除10年以上的患者,肝硬化發生率比常人高2-3倍。
04 代謝紊亂的“多米諾骨牌”
膽囊在脂質代謝中扮演著“微調器”角色。術后約25%的患者會出現血脂異常(低密度脂蛋白升高),15%可能出現胰島素抵抗。這些代謝問題如同推倒的多米諾骨牌,長期可能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治療核心:從“一刀切”到精準干預
肝膽外科陳紅春主任指出,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對膽囊十大功能的揭示,證實了保留一顆功能完整的膽囊,對我們的消化、免疫以及正常的生活,都有積極的意義。
△膽囊的十大功能
因此,現代醫學提倡“能保則保”理念,陳紅春主任表示,保膽已從“能否保住膽囊”發展為“如何更精準地修復功能”。對于膽結石患者而言,選擇科學的保膽方案,不僅能夠解決結石問題,更是對遠期生活質量的負責。
最后,陳紅春主任提醒:保膽的幾率,取決于患者治療的及時不及時。對想要做保膽取石的患者來說,更應該積極治療,越早發現、越早治療,保膽幾率才高,才能保全膽囊的功能,讓膽囊繼續為人體服務;因拖延而錯過最佳保膽取石時機,導致膽囊萎縮、病變,只能遺憾切除膽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