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啤酒就成了街頭巷尾的 “搶手貨”。傍晚的燒烤攤支起小桌,夜市的霓虹燈亮起來,冰鎮啤酒 “啵” 地拉開拉環,泡沫順著瓶身往下淌,就著烤串、毛豆喝一口,酒嗝一冒,渾身的熱乎氣兒立馬散了 —— 這是多少人夏天的標配。
前幾年,烏蘇啤酒在年輕人里火得不行,聚會時桌上不擺幾瓶 “大烏蘇”,仿佛都跟不上話題。可今年走街串巷發現,常去的飯店沒了它的影子,小區超市貨架上也難見蹤跡。曾經風頭無兩的烏蘇啤酒,怎么就不火了?問了幾家飯店老板,他們說的 4 個原因,聽著挺實在。
1. 性價比沒占著優勢,價格有點 “飄”
前幾年烏蘇剛走紅時,年輕人扎堆玩梗才是關鍵。瓶身 “WUSU” 倒著念,硬是被玩成了 “奪命大烏蘇” 的梗;偏偏它后勁夠足,好些人喝完第二天腦門還發沉,這 “酸爽” 反倒讓它成了酒局焦點。
它的包裝也挺特別 —— 別家啤酒多是 500 毫升一瓶,烏蘇偏用 620 毫升的大瓶裝,“大烏蘇” 的名號就是這么來的。原料表上寫著啤酒花(不是常見的啤酒花制品或浸膏),麥芽濃度也比不少 10 度以下的啤酒高,看著確實讓人覺得 “實在”。
可價格擺在那兒:一瓶烏蘇賣 8 塊,比同檔次的啤酒貴出兩三塊。夏天喝啤酒圖的是痛快,多數人一次能灌兩三瓶,算下來比喝普通啤酒多花不少。飯店老板算過賬:“同樣是冰鎮啤酒,客人點 3 瓶烏蘇的錢,能買 4 瓶本地啤酒,性價比差太多,慢慢就少有人點了。”
2. 口感沒撐住 “網紅” 名頭,喝著有點 “悶”
烏蘇啤酒屬于工業啤酒,原料里也加了大米,入口帶點微甜,酒液看著清亮,喝著有啤酒的清爽勁兒。但老喝家說,它少了點麥芽和酵母混在一起的醇厚香,香味層次比較單,跟很多本地老牌啤酒比,沒什么特別的記憶點。
更關鍵的是那 “后勁”。雖說原麥汁濃度 11 度、酒精度 4 度多,算不上特別高,但不少人喝完會覺得頭沉,像有東西 “咚咚” 敲腦門。有年輕人開玩笑:“不是‘奪命’,是‘奪眠’,喝完第二天準睡不好。” 時間長了,沖著 “勁大” 嘗鮮的人少了,常喝的人也慢慢換了牌子。
3. 神秘感沒了,“新疆濾鏡” 碎了
烏蘇啤酒剛火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它是 “新疆特產”—— 畢竟名字里帶 “烏蘇”,總讓人想起新疆的草原、戈壁,帶著點異域風情。那會兒去飯店點烏蘇,仿佛喝的不只是啤酒,還有點 “遠方的味道”。
可后來大家才知道,烏蘇啤酒早被嘉士伯收購了,成了大型集團旗下的品牌,跟各地曾經的 “地產啤酒” 一樣,生產、銷售都歸到了大公司體系里。沒了 “新疆特一份” 的神秘感,嘗鮮的人就少了。有食客說:“知道它跟別的啤酒沒啥區別,就沒必要非喝它了,本地啤酒喝著還順口。”
4. 鋪貨沒跟上熱度,物流拖了后腿
啤酒這東西,怕摔怕熱,運輸成本不低。各地賣得好的啤酒,大多在本地或周邊有工廠,比如青島啤酒在山東遍地是廠,哈爾濱啤酒在東北就近生產,物流費能省一大截,價格也能壓下來。
烏蘇啤酒的工廠主要在新疆和西北,想賣到南方或東部城市,得長途運輸。老板們說:“一瓶啤酒運費比成本還高,進回來賣便宜了不掙錢,賣貴了沒人買。” 前兩年熱度高時,有些商家愿意囤貨,可熱度一降,沒人愿意冒壓貨的風險,慢慢就從貨架上撤了。
其實烏蘇啤酒的起落,像極了很多 “網紅” 產品的路數 —— 靠話題火起來,卻沒在品質、價格、渠道上站穩腳跟。夏天喝啤酒,喝的從來不是牌子,是那份冰爽和解膩,是燒烤攤的煙火氣,是朋友碰杯的熱鬧。
現在飯店里,青島、雪花、哈爾濱這些老牌子依然占著 C 位,本地小廠的鮮啤也成了新寵。畢竟對多數人來說,夏天的快樂很簡單:冰啤酒夠涼,下酒菜夠香,身邊人夠熟 —— 至于是不是烏蘇,好像沒那么重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