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拉面安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2025年的進度條正式過半,不出意外地,“價格戰”一詞依舊是車市最具影響力、持續時間最長、波及范圍最廣的存在。
這場以"讓利"為名的戰爭,從2023年初“特斯拉突然降價、比亞迪緊急跟進”為起點,到現在已經鏖戰近3年時間,尚未看到明確的停戰苗頭,期間各方紛紛下場廝殺博弈:造車新勢力以“活下去”為底線瘋狂內卷,傳統車企靠“透支燃油車利潤”全力硬撐,外資車企則在“保份額還是保利潤”的糾結中進退兩難。
現如今,車市價格戰已經呈現出三個顯著特征。
其一,參戰主體多元化。
從最初的新能源車企,擴展到傳統合資品牌,去年連豪華品牌BBA都開始了降價促銷。時至今日,上市不到半年、指導價高達40萬+的新款寶馬5系(參數丨圖片),裸車價已經跌破了27萬。
其二,競爭手段多樣化。
以五一期間為例,特斯拉祭出"5年0息"殺手锏, 其三,市場邏輯已被徹底改寫。 消費者持幣觀望成為新常態,汽車品牌的忠誠度被價格敏感度取代,部分弱勢車企或者車型,即便是“價格腰斬”也很難掀起市場波瀾。 在這過程中,上半年的車市,既有人高舉香檳慶祝,也有人躲在角落里默默舔舐傷口。 與此同時,汽車服務世界注意到,隨著2025年上半年的過去,整個主機-4S體系,也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刻。 一、新能源瘋漲、燃油車罕見回暖,油電博弈進入深水區 ?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穩定突破50%,有人高歌,有人遺憾離場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今年上半年的車市,那就是"瘋漲"。 聚焦到大家最為關心的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方面,今年1月-6月的數字分別是41.5%、49.5%、51.1%、51.5%、52.9%、53.3%。這組數據像一記重錘,徹底敲碎了"燃油車仍是主流"的幻想。 新能源乘用車作為車市增長的主力,依舊是自主品牌霸榜,占國內零售份額的64%,而比亞迪依舊穩坐全球第一寶座,吉利、奇瑞、長安等頭部傳統車企品牌的市場份額提升也非常明顯。 而新勢力陣營的等級分化速度遠比預期中更快。 結合2025年上半年銷量數據來看,銷冠易位,由理想變成了零跑;小鵬觸底反彈,躋身新勢力陣營銷量前三;而深藍、蔚來等中高端車企,上半年銷量均超過10萬輛,和嵐圖、阿維塔等車企明顯拉開差距。 而小米汽車作為如今熱度最高的造車新新勢力車企,也在上半年即將收尾之際,再度證明了其強大的市場影響力。 6月26日,小米YU7上市,短短3分鐘大定數量為20萬臺,1小時后達到28.9萬臺,刷新汽車行業首銷紀錄,業內人士感慨其“1個小時的大定量是別人一整年的銷售量甚至根本達不到的目標”,此后“小米汽車受歡迎的原因”分析更是鋪天蓋地。 對比來看,主流合資品牌今年的表現雖有所回暖,但增幅及市場份額遠不及自主品牌,市場關注度與造車新勢力相比也是差距甚大。 最關鍵的是,合資品牌的危機遠未結束。 7月8日,廣汽菲克管理人公告確認,廣汽菲克已不具備重整、和解條件,宣告破產。公司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五輪公開拍賣無人應價,清算流程進入尾聲,廣汽菲克這一次是真正退出了國內車市的舞臺。 ?燃油車階段性回暖,BBA等國際品牌回歸燃油車 2025年上半年,在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穩定突破50%的背景下,傳統燃油車市場卻呈現出階段性回暖跡象。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國內燃油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270.7萬輛,同比減少11.6%,但是到了5月,燃油車銷量降幅開始收窄,6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量更是同比增長12.3%,終結了連續18個月的下滑趨勢。 此外,今年上半年,主要合資車企上半年的銷量表現亮眼:一汽豐田增幅最高,上半年銷售新車37.78萬輛,同比增長16%,此外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及廣汽豐田等車企上半年也都實現了同比正增長。 眾所周知,過去數年,新能源汽車攻勢迅猛,燃油車市場份額不斷萎縮,燃油車一度成為少數派。 但現在,燃油車市場卻突然迎來了階段性回暖,顯然與多重因素有關。 價格策略的革新,顯然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一口價策略,有效解決了4S店報價混亂的痛點,其價格透明化特性顯著提升了購車體驗,特別是吸引了對議價反感的年輕車主。 政策窗口期則直接拉動了燃油車消費。國四燃油車納入以舊換新,不僅利好新能源,同樣利好燃油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國家補貼政策推動了燃油車行業的穩定走勢。” 此外還有頭部車企的戰略影響。 外資車企目前相當于“集體重回燃油車賽道”。 6月18日,奧迪全球CEO高德諾接受采訪時表示,正式確認已撤回前任管理層制定的“2026年推出最后一批新款燃油車、2033年停售燃油車實現全面電動化”計劃,繼續生產燃油車型,到2026年,奧迪將擁有強大的產品線,從而能夠靈活地繼續銷售內燃機車型,“至少持續七八年,甚至十年”。 這一戰略調整并非孤例。此前,奔馳、寶馬、保時捷等德系豪華品牌均相繼放緩電動化轉型步伐,通用、馬自達、本田、豐田等主流合資車企也暫緩了全面電動化戰略,轉而繼續投資內燃機技術研發,而這無疑是國際車企根據國際關系變化、以及自身電動化轉型不達預期的結果,所進行的適應性調整。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雖然在新能源賽道上表現突出,但除了造車新勢力外,目前占據新能源車市場主流的絕大部分自主品牌,一直以來其實都是“兩條腿”走路。 典型代表就是長安和奇瑞,在燃油車的技術研發和產品迭代方面從未松懈,且銷量表現也相當亮眼。 這一現象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在可預見的未來,燃油車仍將在各大車企的產品矩陣中占據重要位置,無論是國際品牌還是自主車企,都未打算輕易放棄這一市場。 不過,燃油車市場的回暖窗口期尚難預測,但有兩個趨勢大概率會越來越明朗: 趨勢一,燃油車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但是這種集中度的提升,最核心的價值是能夠進一步穩固燃油車市場基盤,而不是直接貢獻利潤; 趨勢二,技術升級則是燃油車品牌能夠守住陣地的關鍵,弱勢品牌、尤其是產品力不足的品牌,加速退出將是大概率事件。 二、退網潮持續加劇,4S模式迎來歷史性時刻 ?4S店退網數達4419家,總量減少近萬家,出現“負增長” 2025年,在持續承受"賣得越多,虧得越狠"的經營壓力下,4S店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退網數量激增,門店總量出現萎縮。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4-2025年度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發展報告》顯示: 截至2024年底,全國汽車4S店總數為32878家,同比減少2.7%,這是近四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2024年全年,汽車4S店退網數量達4419家; 退網門店中,93%為傳統燃油車品牌。 此外,協會同期發布的《2024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進一步揭示了行業困境: 超過40%的經銷商處于虧損狀態; 逾80%的經銷商存在新車銷售價格倒掛現象; 其中60%的經銷商價格倒掛幅度超過15%。 而在這些數據背后,是一家接一家、正在崩塌的4S店。 從年初起,每隔一段時間,就有"4S店人去樓空"、"被主機廠取消授權"等消息曝出。"知名老牌4S店突遭解約,大量車主售后無門"的經營異常現象已在數十個城市集中出現,甚至出現"一個城市多家4S店同時倒閉"的情況,涉及數百家4S店,影響數百萬消費者。 這樣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的關店潮,在中國汽車流通史上實屬罕見。 據汽車服務世界梳理,這些出現問題的4S店多數隸屬于某某4S集團;也就是說,這些4S店的經營異常,實質上是4S集團爆雷后的連鎖反應。 上半年,廣匯汽車退市的后遺癥持續發酵。自去年8月退市后,廣匯雖頻頻采取自救措施,包括穩定集團經營和優化渠道布局,但收效有限。截至今年4月,廣匯已有230家門店被主機廠取消授權,占其網絡總量的31.29%。 而浙江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寶利德集團,則在今年徹底爆了雷情況。 6月27日,寶利德旗下又一家奔馳4S店授權正式被終止,車主收到的信息顯示:“車主原廠保修保養套餐可到任意授權店使用,僅限該集團兌付的售后產品,需聯系集團協商。”但讓人無奈的是,寶利德旗下30余家4S店幾乎全部停擺,集團客服熱線長期處于無法接通狀態。 企查查數據顯示,寶利德今年累計被執行金額超過4000萬,法定代表人多次被限制高消費。 深入分析上半年的這些現象,可歸納出三個深層次原因。 首先,經銷商集團的資金鏈危機集中爆發。4S集團普遍采用高杠桿運營模式,隨著車市進入調整期,其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流動資金周轉周期延長。疊加主機廠在銷售政策調整上的滯后和售后政策的收緊,經銷商面臨的資金壓力日益加劇。 其次,新能源直銷模式的沖擊。這種模式在運營效率上的優勢對傳統4S體系形成了降維打擊。 第三,售后業務的結構性變化。“4S店客戶向獨立售后渠道流失”的趨勢已持續多時,雖然主機廠通過"原廠延保"、"終身免費保養"等政策試圖挽留客戶,但這些措施也會進一步分流4S店的售后產值。同時,4S店"過度開發售后利潤"的做法,也在車主中留下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印象。 不過依舊需要指出一點,這些變化,也是4S群體應對市場變革的必然調整。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戰略轉型也可能帶來積極變化,包括提升單店運營效率、改善客戶體驗、加快資金周轉等。 ?上市4S集團集體“渡劫”,加速布局新能源 隨著2024年度財報的出爐,汽車服務世界發現,現階段的上市經銷商集團,大多承受著“營收凈利雙雙下滑”的壓力,因此在經營層面呈現出了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征。 特征一是售后業務持續擔當利潤主力,且正在多維度挖掘售后潛力、拓展盈利邊界。這一點可以說是整個4S體系的共識,典型代表就是中升集團和美東汽車,前者的中升模式被同行反復剖析學習,而后者的售后業務表現也非常亮眼,2024年售后業務收入44.28億元,同比上漲7.22%;售后業務毛利為26.6億元,同比上漲105.88%。 特征二就是積極開拓第二增長曲線,尤其是新能源的布局。 汽車服務世界分析上市經銷商財報后發現,目前頭部4S集團的新能源布局主要呈現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布局重點品牌。 去年,中升突然一口氣“拿下50家左右華為智選車授權”的舉措激起車市千層浪;今年3月,中升斥巨資買1000輛問界作為售后代步車的行為,等于官宣了其全面擁抱新能源的決心;此外,在中升Go平臺上,問界試駕服務也在極為突出的位置。 事實上,“與賽力斯就AITO品牌達成戰略合作”,并且關停部分燃油車4S店,改建為華為智選店,便是中升史上最大規模的品牌架構調整。 公開資料顯示,中升旗下AITO門店已達37家(含4家待建),進一步強化了與華為合作的高端新能源車服務能力。 此外還有和諧汽車。 和諧汽車在新能源汽車上聚焦比亞迪。2024年,和諧汽車新車銷量同比增長4.6%至40,247輛,這一成績背后,有其積極拓展新能源渠道的功勞,2024年斥資1.5億港元收購聯大汽車香港比亞迪店面資產,統一運營比亞迪香港乘用車經銷業務。比亞迪(含騰勢)品牌銷量6,274輛,同比暴增146倍,有效對沖了寶馬品牌銷量15.3%的下滑。 第二種是布局重點區域。 典型代表就是新豐泰,獲得了方程豹、騰勢、問界等多個品牌授權后,重點布局西北地區新能源網絡建設。 第三種就是走“大而全”的路線。 品牌方面,截至2024年,永達汽車已與鴻蒙智行、蔚來、小鵬、小米、極氪等多個頭部新能源品牌達成了合作。 業務方面,永達汽車的戰略目標是打造“全生態服務”模式,不僅僅是賣新能源車,還涵蓋綜合售后鈑噴、充換電體系、電池及儲能業務、新能源二手車等。 上市4S集團帶頭積極布局新能源,對車市未來的競爭格局而言,會產生兩個長期影響。 其一就是4S體系的“馬太效應”將繼續凸顯。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分析《2024-2025年度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發展報告》后指出,在近1.4萬個4S網點投資主體中,擁有3家以上4S店的經銷商集團占比約16%,達2,192個,同比減少10.7%,且旗下的4S網點數較上年有所收縮。 而中升集團、永達汽車等龍頭4S集團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品牌渠道,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 其二就是整個4S體系轉型新能源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的4S網絡雖然整體收縮,但新能源汽車品牌網絡仍保持增長,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獨立品牌4S店則有7,770家,占比24%。 結合流通協會“2023年,具有新能源獨立品牌銷售功能的網點是16,000家,其中超過6,000家是4S店形式”的數據來看,隨著頭部經銷商集團的示范效應顯現,以及主機廠對新能源渠道建設的政策傾斜。 汽車服務世界預計,到2026年,全國新能源授權的4S店數量將突破1萬家。 三、主機-4S體系動蕩加劇,2025年是最后的反撲時刻 ?數百名車主集體維權!首個新能源車險指導意見出臺,新能源車險市場亂象亟需緩解 今年1月24日,金融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正式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創新優化新能源車險供給,更好維護消費者權益。旨在完善車險生態,解決承保過程中的“定價難、保費高”痛點。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突破50%成為新常態,與之相伴的車險問題,愈加受到上下游關注。 一方面,業內人士預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規模可達約1900億,增速保持在30%以上,占車險總保費比例20%左右,意味著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持續攀升,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車險行業紅利。 頭部險企的新能源車險業務出現了轉折苗頭,便是佐證之一。 頭部險企的新能源車險客戶年均復合增長率持續攀升,且車險綜合成本率則在同比下降。 以中國人保為例,2024年,在"新能源車整體商業險綜合成本率同比下降5%"的情況下,人保財險的新能源家用車業務實現承保盈利,明顯優于市場平均水平。 此外,2024年,太保產險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同比下降4%,中國太平新能源車險承保車輛出險率同比下降8.2%。 但另一方面,在高增長的表象之下,新能源車險行業的結構性挑戰依舊嚴峻。 就在今年4月14日,央視報道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系列消費糾紛事件,主要涉及免費功能變付費、智能駕駛功能夸大宣傳、售后維修困難等問題。 此外,今年年中,密集曝出的幾個車企相關動態,也將新能源車險行業的問題進一步呈現在了行業面前。 一是隨著第一批小米車主陸續進入續保期,社交平臺曝出了多份相關保單,顯示部分車輛在一年未出險的情況下,第二年保費從5000暴漲到了9000元,漲幅高達80%,引發車主維權抗議;網絡甚至傳出"多家保險公司拒保小米汽車"的消息。 二是比亞迪自營車險體系及旗下大型4S集團也陷入承保糾紛。前者暴露了“車企自營車險”模式對盈利的需求過分迫切,因此會更快暴露低保費與高賠付之間的矛盾;而后者車主的“新能源車續保難”焦慮情緒被進一步放大。 上述動態,除了凸顯新能源車險"保費高企、投保困難、理賠糾紛不斷"三大痛點外,還傳遞出了另一個無比鮮明的信號: 2025年,乃至未來幾年,新能源車險市場仍是一個共性因素高度影響的矛盾市場。 市場層面:車企自營保險尚不成熟,傳統保險公司創新不足,形成市場供給的結構性矛盾; 技術層面:三電系統維修成本高昂,"特斯拉修個電池超16萬"的天價維修事件屢次發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數據層面:用燃油車的思維評估電動車的風險系數,顯然是不合理的,但保險公司在新能源車型上的數據積累還不夠,導致定價模型滯后于新能源車的技術發展。 綜上,新能源車險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行業成熟仍需時間。售后服務從業者入局需謹慎入局,已經入局的則需要保持耐心,做好"蓄力期超長”的準備。 ?主機-4S上下游加速“后市場化”,進入最后的反撲時刻 結合2025年上半年主機廠相關動作及'4S集團爆雷后遺癥加劇'等現象,汽車服務世界認為:2025年,主機廠-4S店體系正進入最后的反撲階段,且市場化轉型速度較2024年更加激進。 上游生產企業開始強勢介入后市場。 以寧德時代為例,自去年8月推出“寧家服務”品牌后,截至2025年2月,其在國內后市場的網絡布局已達607家,包括12家電池返修中心。最關鍵的是,寧家服務的線上線下布局思路也已初步構建。 主機廠更是降維打擊。 種種跡象表明:從2025年開始,無論是新能源車企還是傳統燃油車車企,都會把“售后服務體系升級”列為常規戰略。 以比亞迪為例。 6月,比亞迪在官方商城推出的"原廠單面噴漆"服務引發行業震動,299元起的驚人定價更迅速成為后市場熱議焦點。中旬又推出了1999元夏日多巴胺改色膜,對獨立售后新汽美市場的沖擊也不小。 顯而易見,這種侵略性定價策略既能快速獲客,又能建立“原廠服務=高性價比”的認知,最終目標是掌握售后主導權。 此外,比亞迪在售后生態化的布局方面也在加速,所申請的“迪迪養車”等多個商標,很可能是在為燃油車+新能源車燃電一體門店連鎖做準備。 而4S集團在轉型過程中,更是全力守護"售后業務利潤"這一生命線。并且在“增值服務的創新”、“高附加值服務升級”以及模式進化等維度不斷蓄力。 以中升為例,不僅上線了售價過萬的"新能源養車服務包",加上其即將推出的"傳動守護"服務,明顯意在爭奪獨立售后市場份額。 綜上,“4S后市場化”趨勢不可逆的當下,獨立售后企業的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占,40萬汽服門店要對此做好準備。 ?行業利潤全面萎縮,價格戰沒有絕對贏家!車市上下游打響“反內卷”第一槍 表面看,價格戰是大環境低迷、新能源崛起的結果;而深入分析,其背后是產能過剩、供需失衡、技術趨同與產品同質化等結構性矛盾。 結合現狀來看,車市這種持續的“內卷式”競爭,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的行業危機,并帶來了一個最直接的惡果,便是行業利潤全面萎縮。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汽車制造業的利潤率水平已經從2017年的7.8%,一路降至2024年的4.3%,較歷史正常水平大幅下降。全行業利潤總額從2017年的6833億元,跌至2024年的4623億元,跌幅32.3%,總量萎縮了2210億元。 臨近年中,車市惡性競爭的負面影響終于在監管與行業層面引起共同警惕,反內卷成為共識,行業變革在即。 第一個層面是在“惡性價格戰的遏制”上。 政策層面,5月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率先發布《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工信部、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及商務部迅速跟進,明確提出反對“無底線價格戰”“無序競爭”,倡導“公平競爭”“高質量發展”。 到了6月9日,工信部啟動2025年度汽車生產一致性檢查,重點監管產品質量與宣傳合規性,進一步為汽車質量底線劃定紅線。 而在行業層面,今年起,與去年的零星呼吁不同,今年車企高層集體發聲呼吁理性競爭。 以6月份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為例,車企上下游高層正式打響了"反內卷"的第一槍。 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重慶論壇上直言:"內卷是最低級的競爭行為,長期將損害產業生態。"而大陸集團高管同樣指出:“價格戰短期或能提振銷量,但長期只會讓行業整體受損。” 第二個是車市供應鏈環節的賬期革命。 6月1日,《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實施后,近20家主流車企宣布將供應商賬期統一壓縮至60天內。 資料顯示,國內車企的平均賬期一直在逐年增加,2024年已經達到了平均182天,遠高于國際車企40-70天的水平,部分車企甚至超過240天。 而這樣的超長賬期,使得“上游賒銷、中游墊資、下游壓款”成為行業慣例,更是加劇行業“內卷式”價格戰的導火索之一,中小企業資金鏈緊張,被迫借貸維持運營,利息成本侵蝕利潤甚至引發倒閉風險。 當然,"反內卷"信號明確,但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 比如車市價格戰,曾被多次喊停,但從未真正停止。 價格戰本質上是產業升級陣痛的表現,因此想要遏制價格戰,核心需要化解的其實是產能過剩與市場出清緩慢的矛盾,主流車企的產品定位重疊、核心技術同質化等問題非短期內可解,“寧可虧損也要保份額”的弱勢品牌也不在少數,而在市場加速出清的當下,經銷商退出機制的構建更是當務之急。 再比如“60天賬期”承諾,能否從紙面承諾轉化為實際行動,取決于賬期計算方式、支付方式還有監管落地的執行力度等。 7月9日,工信部正式開通“重點車企踐行賬期承諾線上問題(建議)反映窗口”,主要是受理中小企業關于60天賬期的問題,以及協調相關方面推動解決,該窗口受理的第一類問題,就是監督重點車企是否“踐行60天支付期限承諾,在采購合同中約定的付款期限超過60天”。 期待在政策與行業的共同努力下,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車市生態能夠盡早到來。
四、從狂熱到理性,新一輪洗牌的前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