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廈門晚報主辦,廈門國際銀行、集友銀行協辦的“烽火弦歌——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大田第二集美學村。在學村內集友銀行大田辦事處舊址處,尋訪團成員詳細了解集友銀行創辦歷史,感受集友銀行80多年來“以行養校”的壯舉。
集友銀行因何得名?尋訪團成員了解到,“集”代表嘉庚故里廈門集美,“友”代表陳嘉庚先生的親朋好友及集美學校校友。這不單是一個銀行的名字,亦是一代華僑領袖愛國興學精神的生動展現,更是海內外僑胞匯集力量興邦助學的有力見證。
集美學校的發展,經歷了從“校主養校”、到“校友養校”再到“以行養校”的三個階段。自1913年創辦集美小學起,陳嘉庚將畢生大部分財富投入教育事業中。即便在1930年事業陷入危機時,無數親友被其傾資興學的赤誠感動,接續給予集美學校經濟支持。
1942年1月,集美學校校友會第二屆代表大會發出了《告全體校友書》,提出了“校友養校”的倡議。海內外集美學校校友們挺身而出,共同肩負起養校責任。據統計,至1946年10月,各地校友分會為母校捐獻資金共計3439.6萬元。
同年,在陳嘉庚的影響下,陳嘉庚族親陳六使、女婿李光前、長子陳厥福、次子陳厥祥共同出資855萬元,稱“即可做投資亦可做校費”。這筆資金輾轉多方艱難到賬,其中的200萬元成為集友銀行的啟動資金。
1943年,在抗戰時期,與陳嘉庚失聯兩年多后,以陳村牧為核心的校董會,根據校主“實業與教育大有互相消長關系”的精神,在福建臨時省會永安創辦集友銀行,在戰火中開創“以行養校”的壯舉。
翻開1945年3月10日的《大田民報》,頭版刊登了集友銀行開辦廣告:“為華僑金融機構;輔助教育發展實業;辦理銀行一切業務;手續簡捷服務周到。”同年3月15日,集友銀行在大田成立通訊處,不僅辦理存款、放款、解付僑匯、匯兌等業務,更在民族存亡之際為教育事業提供不竭活水。
自“以行養校”模式開創以來,集友銀行實際為集美學校注入的資金比例超過銀行章程中規定比例,長期將分紅與股息源源不斷地捐贈給集美學校,讓學校有了長期穩定的經費來源。正是這份堅守,集美學校在烽火歲月被迫內遷期間不僅沒有關門停辦,還擴大了辦學規模,學生總數從內遷前的1000多人增加到戰后的2000多人。
八十多年來,集友銀行仍始終如一地堅持為集美學校的發展提供支持。進入新時代,集友銀行及其母行廈門國際銀行將共同堅定弘揚“嘉庚精神”,為“教育興國”之信念而不懈奮斗。
站在集友銀行舊址前,尋訪團成員無不為之動容,這里的一磚一瓦,跨越時空地訴說著關于信念、關于家國情懷的感人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