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今天咱來聊聊初中生的情緒過山車,那真是一會兒上天一會兒入地,當悲觀和暴躁成了日常,到底咋回事呢?
先說說那些藏在皺眉里的秘密。14歲的林小雨最近可暴躁了,甩書包那動靜,感覺能把房子震塌。作業本上的字歪歪扭扭,就像在發脾氣一樣。她媽媽發現,女兒看啥都不順眼,覺得自己數學考砸了,同學背后說她胖,還覺得活著累。其實啊,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那變得賊快的天氣預報,一會兒晴天一會兒暴雨,家長就納悶了,生活好好的,咋就掉進情緒的泥坑出不來了呢?
再說說暴雨背后的隱形推手。一是荷爾蒙在搗亂,大腦還沒發育好,多巴胺就像失控的煙花,快樂一下子就沒了,壓力激素卻像黏糊糊的糖漿,一點小事都能變成大災難。二是社交太鬧心,朋友圈里的小斗爭、暗戀的忐忑、怕被貼標簽的焦慮,就像無數根針扎在心里。小美連上廁所都要想別人會不會覺得她臭。三是完美主義害死人,要是把考進前十當成衡量自己的唯一標準,一次月考沒考好,就像掉進冰窟窿里。小杰摔門大喊,說自己連擦桌子都擦不好,活著都沒意義了。
青春期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在求救。心理學家發現,他們脾氣暴躁是因為情緒太多裝不下了,就像瓶子里的氣泡,總得找個出口。小雨摔門的時候,說不定心里在喊:“我害怕,可不知道咋說?!?/p>
那咋破局呢?咱得從“對抗”變成“共情”。首先當孩子鬧情緒時,別忙著說“別鬧了”,可以問:“你現在是不是像被淋濕的紙飛機,需要我給你找把傘不?”然后每天固定時間,全家放下手機,輪流說說“今天被陽光親過的瞬間”,哪怕是校門口的糖炒栗子香這種小事。最后給孩子找個發泄壓力的地方,打籃球、畫畫、寫日記都行。小雨打完格斗游戲,就覺得數學題沒那么可怕了。
教育學家說,咱得從“解決問題”變成“陪伴成長”。孩子說討厭世界,咱就說:“先討厭五分鐘,然后我給你講個笑話。”就像園丁不會怪含羞草合葉子,會耐心等它再打開。
青春期的情緒暴風雨總會過去的,那些被傾聽的瞬間會變成孩子心里的錨。家長別老說“別瞎想”,可以說“我注意到你眉頭皺了半小時”;老師也別光說“下次必須提分”,可以說“這次進步像蝸牛爬山一樣厲害”。說不定在悲觀的烏云里,就藏著彩虹的種子呢!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雙重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