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普通的跌倒,可能成為壓垮老年人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髖部骨折年發病率為1.5%—2%,每年新增病例約70萬例。其中,30%的患者在骨折后一年內因并發癥離世,這一數據在80歲以上人群中攀升至50%。這種被稱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嚴重創傷,經常由于骨質疏松、肌肉退化與反應能力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對此,黑龍江省老年病醫院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劉晨指出,髖部骨折并非單純的外科問題,而是全身機能衰退的預警信號,及時干預可顯著改善預后,但多數患者和家屬因猶豫不決或醫療資源不足而錯失黃金救治期。而良好的營養狀態,則是支撐機體應對創傷、加速康復的重要基礎。
被低估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髖部骨折的致命性源于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劉晨介紹,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未在48小時內接受手術的,不僅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會增高,壓瘡風險也隨之增加。而骨折后長期臥床導致的血流緩慢、炎癥因子釋放,可能誘發靜脈血栓、心肺功能衰竭等多系統并發癥。解剖學上,老年人髖關節的生理特點加劇了治療難度。股骨頸部位僅依靠旋股內外側動脈供血,骨折后血管損傷引發股骨頭壞死風險達25%—30%,骨質疏松使骨折端呈粉碎性,傳統內固定器械難以有效錨定。
更嚴峻的是,骨折后72小時的炎癥反應高峰期會造成全身代謝紊亂。劉晨指出,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促炎因子水平較健康老人升高4—6倍,系統性炎癥加速了肌肉分解、抑制免疫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若營養攝入不足,尤其蛋白質缺乏,則會進一步加劇肌肉流失和免疫抑制,使康復更加困難。同時,劇烈的炎癥反應會消耗體內大量抗氧化物質,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鋅。及時補充富含這些營養素的新鮮蔬果如獼猴桃、鮮棗、深色葉菜以及堅果、海產品,對于幫助機體對抗氧化應激、支持免疫系統功能至關重要。
而長期臥床則會使靜脈血流速下降50%,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增大7倍。驚人的是,臥床超過1周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平均下降8%,肺活量減少30%。而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持續受壓超過2小時即可產生褥瘡,臥床超1周的患者褥瘡發生率高達30%,重度感染可致敗血癥甚至死亡。
務必要打破“高齡禁忌”誤區
“年紀大了,經不起手術了”是常見的認知誤區?,F代麻醉技術與微創手術已突破年齡限制,結合加速康復外科理念,通過多模式鎮痛、早期營養支持和個性化康復計劃,可進一步縮短術后恢復周期,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只要心肺功能代償良好,90歲以上老人仍可安全接受手術。數據顯示,骨折后48小時內手術的患者,術后3個月自主行走率可提高55%,而保守治療患者因長期臥床,肌肉量平均每周流失2.3%,三個月后失能風險激增。經皮穿刺內固定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應用,則使手術創傷大幅降低,前外側入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切口僅8—10厘米,術中出血量可以控制在200毫升以內,術后6小時即可坐起。
康復階段的錯誤觀念同樣危險。部分家屬的過度保護意識,限制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反而加劇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劉晨解釋說,遵循加速康復外科的原則,術后24小時開始床旁坐立訓練,3天內借助助行器嘗試站立,并輔以富含優質蛋白和能量的科學飲食支持,在飲食方面,應特別注重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如柑橘類水果、彩椒和鋅如牡蠣、瘦肉,它們是傷口愈合和組織修復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時,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亞麻籽的攝入,有助于減輕術后的炎癥反應,從而顯著改善預后。相關研究證實,早期康復組患者術后6周步行能力恢復率較傳統組提升41%,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降低33%。對于骨質疏松嚴重者,水中步行訓練能夠利用浮力減輕關節負荷,同時增強肌力。
構筑雙重防線能有效獲得健康
預防髖部骨折需從增強骨密度與防跌倒兩方面著手。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漫長,大部分老年人缺乏維生素D,劉晨建議暴露面部和手臂,每日曬太陽15分鐘,并配合800IU維生素D補充,可使骨密度年增長1.2%。飲食方面,建議每日攝入300毫升牛奶和50克豆腐,為身體提供600毫克優質鈣源;同時攝入富含維生素K2的納豆,以引導鈣沉積于骨骼,減少血管鈣化風險。劉晨提示,部分人群有飲用咖啡習慣,這就應該注意限制咖啡因攝入,每日不超過300毫克(約2杯咖啡),而若過量飲用則會加速鈣流失。
此外,保持充足的優質蛋白質攝入,如魚、禽、蛋、瘦肉等對于維持肌肉力量、預防跌倒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確保每日足量飲水1500—1700毫升和攝入富含鉀、鎂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全谷物,對于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和電解質平衡、減少肌肉無力和抽筋風險非常關鍵。豐富多樣的蔬果還能提供多種抗氧化營養素,幫助保護肌肉組織免受氧化損傷。
在主動防線上,劉晨給出了三方面建議。一是有效改造居家環境,可減少70%的跌倒風險,這包括鋪設防滑地磚、安裝夜間感應地燈以及保持通道寬度大于80厘米等。二是遵循“三個30秒”原則,即老年人起身時要遵循醒后躺30秒、坐起30秒、床邊坐30秒的規律,以避免體位性低血壓所致的跌倒。三是堅持練習,為易跌倒人群設計“太極平衡八式”,通過扶椅單腿平衡訓練、三維重心調控及定向跨步等核心動作的練習,可增強下肢肌力與本體感覺。經臨床試驗證實,此鍛煉方式可有效降低跌倒風險概率,并適用于居家及社區場景。
識別預警信號,搶占黃金救治時間
髖部骨折的典型癥狀常被誤認為“扭傷”,若跌倒后出現腹股溝區持續性疼痛、患肢外旋縮短且無法抬腿,需高度警惕。劉晨主任強調,X線仍是首選檢查手段,但存在隱匿性骨折漏診率的情況,對于疑似病例建議加做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以便清晰地觀察到患者關節軟骨、唇盂、骨膜等軟組織是否有損傷存在,或有無異常增生、壞死等情況,為手術方案提供精準依據。
在術后家庭護理中,劉晨提出血栓預防、營養支持與心理干預三大要點?;诩铀倏祻屯饪圃瓌t,術后患者需同步進行多學科協作管理。建議患者每日進行200次踝泵運動和穿戴梯度壓力襪,可預防深靜脈血栓;術后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需攝入1.2—1.5克蛋白質,應優先選擇雞蛋、牛奶、魚肉、雞胸肉等優質蛋白來源,聯合乳清蛋白粉和支鏈氨基酸可有效加速切口愈合。同時,務必搭配足量的蔬菜水果,以保證維生素特別是促進骨骼修復和膠原蛋白合成的維生素C、K以及礦物質,如參與多種酶反應的鋅、銅的充足供給,這對傷口愈合、骨骼修復和提升抗感染能力都至關重要。
此外,約35%患者術后會存在情緒調節障礙,術后家屬可通過引導參與綠植養護、餐食搭配等輕度家務,幫助患者重建生活價值感。(富精雷 衣曉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