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的時候,也背著自己,悄悄承認對孩子的恨。
去年冬天格外冷。床以外的地方都叫遠方。
視頻中,一個六歲小男孩正在吃早飯。媽媽在一旁催促:“趕緊吃,吃完了好送你上學。”男孩蹦跶兩下,挖一勺醬油炒飯送進嘴里。媽媽繼續:“快吃!吃完送完你,回來我才能吃。”男孩表示聽懂,很配合又吃一口。
這是最常見不過的早間家庭場景。可媽媽最后補了一句:“活活兒凍死我吧。”聲音不大,卻充滿了憤怒的克制。再看孩子,麻木地嚼著飯,一會兒眼睛又低了下去。仿佛怎么也不明白:媽媽吃不上飯要送我上學,這和她被凍死究竟有什么關系。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位媽媽的恨意,直接符合溫尼科特列舉的“正常母親恨孩子的十七個理由”中第四條:嬰兒妨礙了她的私人生活。
如果我對這位媽媽說:“你恨你的孩子。”她不跟我翻臉才怪。因為她自己也很難接受一個事實——要去恨自己愛的人。單純的愛或者恨一個人,都好辦。要把兩種情感放在一個人身上,同時不那么耗能地與之相處,這需要我們的人格發展水平更加趨向成熟。
相對健康的母親敢于意識到和承認對孩子的恨,對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斂,并在大多數時間內保持平和的心情,照顧好孩子,也過好自己的生活。而另一個極端就是母親把自己過的一團糟,以愛之名進行PUA,即:我的痛苦,都是你造成的——我吃不上飯還要挨凍送你上學,都是因為你。看我有多愛你。
這套表面邏輯完美自洽,但稍微一想就會發現:天冷、吃不上熱乎飯身體會冷、孩子就是需要家長送去上學,這些都是現實;想辦法改善或耐受就行了。
恨有助于樹立邊界感。
首先是區分幻想與現實。
前年夏天,我在一個極其炎熱的城市經歷了一次搬家,之后的一兩天感到身體不舒服。于是我跟我的咨詢師說:“這兩天有點上火,搬家累的。”他輕描淡寫地說道:“累了就是累了,不是什么上火。”那刻我突然覺得,是啊,累了就休息、喝水,為什么要給自己加戲?
這件在咨詢中很細小的事情,會經常跳進我的腦海;一方面它提醒我從幻想中出來,解決現實;另一方面要思考“上火”是不是我潛意識的需要?它曾經幫我抵御了什么又成全過我什么,我是如何用它擺平過以往的關系的。
作家馮唐,也是協和的醫學博士,他在采訪中談到,自己曾經為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感到非常挫敗:我有最先進的藥,最準確的診斷,治療時間上沒有任何耽誤,但,病人該死還死。
經過很久的斗爭,他才接受這樣的幻滅。
讓愿望只是愿望,轉身還要迎接現實。
再來就是搞清楚自己和他人。
表面上:你若安好,就是晴天;
暗處實則:你若安好,那還得了?
說到底,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邊界不清晰——沒辦法把自己搞好,就把搞別人當己任。
如果實在弄不清楚,就從現實原則出發,看看吃飯、睡覺、工作賺錢、人際交往哪一項是不能相對獨立完成的,就朝現實的方向努力;還可以看看自己在哪一項上更痛苦、更大程度受制于別人的反應,就在心理上努力把自己和別人分開來。
順便說一句:如果完全指望心理咨詢能直接帶給我們現實上的改變,這也是理想化的幻想。就像曾奇峰老師說的,精神分析只負責領悟,不負責到你家里監督執行;因為法律和倫理都不允許。
決定是否改變,是潛意識和意識的事情,最終還是自己的事情。
恨,讓自己成為自己。
還有一種更糾結的狀況:我恨你,但我更恨自己離不開你。
在我的朋友和來訪者中,很多人都會提到小時候從父母那里要錢很困難很屈辱。據我了解,有的家庭確實經濟條件差,也有的家庭不是普通的有錢,但大多數家庭負擔一個上學孩子的基本開銷不會成為問題。真不知道在錢上“難為”孩子,全國是怎么做到統一的。
這里不分析父母,而是去看,恨,可以讓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心理上拉開距離。我們很難看到一對戀人含情脈脈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說:我恨你。因為恨必定伴隨著否定、拒絕、推開。一推,就有機會自我獨立,發展自己。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有太多恨,恨母親過度偏袒,恨父親唯唯諾諾,恨二哥無情欺凌。憑著強大的恨的力量,她毅然拯救自己。去超市打工、發英語課程傳單掙學費,生活地辛苦卻堅定。直到遇見他的師傅,也是她的老板蒙總以及男友石天冬,助推她真正升華了自己的恨,最終事業成功,生活開花。雖然過程有波折,結局有美化,但這股恨的能量迫使我們成為自己的返回艙,安全著陸。
當然,前提是在我們在早期心理發育過程中未遭受大面積毀滅性地破壞,即曾經感受過父母提供給我們的基本安全保障,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如果沒有,就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深深的無力感。
這就是為什么在面臨困境和恨的情感時,有些人能夠化悲憤為力量,把自己經營的風生水起;而有些人在心理和現實上都過的捉襟見肘,尷尬疲憊。他們的內在重復經歷著“我沒有能力,還必須依附”的羞恥感和憤恨。如果這部分潛意識無法被識別,就還要受困其中;如果被提到一個成年人的意識層面來,TA就有機會為自己做點什么。一小步,也算數。
小改變不要看不起大成功,大成功也要承認走過的小碎步。
恨讓我們真正走向愛。
我們要知道,無條件的愛,只可能發生在母嬰之間,事實上還經常差強人意,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的心理問題了。成人越早放棄這個幻想,對自己和關系就越具有積極意義。要求對方給予無條件的愛,就是對自己自由的直接損害。
網上流行說,對前任最大的報復,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大部分同意這個說法,說這話的人起碼心理比較強壯。在法律和社會道德允許的情況下,盡管去折騰,折騰到獨立。不過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給自己更大的自由。
感覺自由的人,更容易吸引到高質量的愛。畢竟,遵守規則加上旗鼓相當,才是游戲好玩的嚴肅前提。
無論如何,讓自己在“不依附就活不下去”的屈辱幻想中掙扎站起來,借由恨,去體驗和忍受他人的愛不在場,唯此也終將跨越無力的部分,把關系制造出另一幅更高級的模樣——兩個都能自我滿足的人,湊在一起商量如何更滿足。
我知道這很難,但期待以親密關系治療創傷,應該更難。
無懼恨,優雅恨。
很多時候我們不允許自己恨,更不能向對方表達恨。覺得對方如果知道我們恨TA,TA就會受傷;或者擔心對方會因此報復我們,因此就拼命壓抑恨。我們寧愿自己被恨所攻擊,也不愿意面對“是我傷害了你。”
心理的規律是:在一個地方壓抑,勢必在某個地方造反,而且這個造反通常很猛烈。這個猛烈程度如果在現實中對自己或別人產生很痛苦的影響,那么就成問題了。如果火候掌握得當,就是最美的風景。
就像馮唐,在文字里放蕩,在現實中謙和。他母親對此一語中的:“他的壞,都在文字里使光了。”有人可能說,這樣是不是很分裂啊?相反這恰好是整合。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自己,還為別人帶來愉悅,這多游刃有余啊。
別被自己的恨嚇到。容許它浮現,能同時容納自己和別人身上的愛與恨,這是人格發展成熟的絕對標志之一。
怎么優雅表達恨?
原則上不真正使用語言或行動攻擊對方。
操作上一是覺察,覺察后有利于做出更靈活有效的選擇;
二是象征化表達,比如運動,我的來訪者親測有效;三是有條件找咨詢師談一談。
總之,正大光明地恨,愛自己從此多了一條路。也將得到愛。
如何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生?你了解自己的潛意識嗎?《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也許會給你思路。這套課程是曾奇峰首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近4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從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入手,原汁原味的曾氏心理學幫你快速入門心理精神分析流派。
曾老師畢生的追求和理想:讓精神分析那些生澀難懂的智慧成為家喻戶曉的常識。我們可以從這套課程中感受一二,關于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親密關系與自由的代價、沖突的煩惱與價值……曾氏精神分析帶著對孩子、家長、及每個人的關懷,對人一切行為的深入理解,讓人溫暖,同時擁有重新思考的動力。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