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00名來自楊浦區各中學的學生走進上海交通大學與華東理工大學的實驗室,開啟2025“YOUNG創智·上海高校科創營”的科學遠征。在高校老師帶領下,學生們通過沉浸式實驗操作與課題研究,親身實踐科學研究全流程,在精密儀器與數據模型中觸摸科學脈搏。
知識的獲取不局限于書本。打破課堂邊界,同學們走進高校實驗室,參與跨學科實踐活動。在物理、生物、光學等實驗環節,抽象的理論公式轉化為具象現象。實驗儀器運轉的輕微嗡鳴,試管中液體的顏色變化,顯微鏡下呈現的細胞結構,都令學生們驚嘆不已。
在交通大學的生物實驗室,微觀世界的奧秘正被揭開。大腸桿菌質粒DNA抽提實驗是一項基礎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旨在從大腸桿菌質粒中提取DNA。在交大老師的指導下,營員們從熟悉實驗儀器開始,逐步溶解并收集DNA,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經過反復離心和提純,再小心翼翼地加入試劑,原本“無形”的DNA終化為了“可見”。
來自上音實驗的秦虞悅告訴記者,能夠親手操作精密的實驗設備,了解其背后復雜的原理,是一種頗為新奇的體驗。實驗的成功讓自己特別有成就感,也激發了自己對相應學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用彈簧片將三棱鏡壓緊,避免碰落打碎”“測量脈搏時壓電傳感器務必輕拿輕放,注意接線不被拉扯斷”。在華東理工大學實驗室,學生們陸續開展了扭擺測量轉動慣量、衍射光柵、數字示波、密立根油滴實驗等。通過親手操作,學生們直觀驗證科學原理,深刻體會實驗的嚴謹性。大家在離心機的旋轉中感知生物精密,在示波器的波紋里讀懂電磁奧秘,在衍射的光譜間發現自然法則。
上音實驗的邱峻洋告訴記者,“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借助分光計和反射光柵,測算出黃光、紫光波長,接觸到了復雜的光學儀器和有趣的光學現象,十分有趣。我既了解了背后的科學原理,也提升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對后續科創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據區教育局介紹,本次活動得到了錢學森科學發展基金會的大力支持,通過整合上海交大、華東理工等高校優質資源,構建涵蓋材料工程、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及物理等領域的實踐平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活動過程中,同學們把實驗數據轉化為研究報告,優秀課題獲得了高校老師現場指導。
當實驗室的燈光照亮少年們專注的面龐,當討論區的數據流刷新認知邊界,這些實踐中的頓悟時刻,正在600名少年心中筑起通往科學殿堂的階梯。
文字| 文茜婷
圖片| 宇文昊 焦玉
視頻 |孫培杰
編輯|文茜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