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握刻刀跟石頭對話
上億年的原石被他雕出蟬鳴蛙叫
他把浮雕做成微型劇場
在紐約雕出東北鄉愁
她讓齊白石的蝦游進新水墨
工筆荷花旁,螃蟹跳出百年新韻
她撿起森林的“樹皮”
撕撕貼貼就拼出了國潮臉譜與山河脈絡
他是書法家父親的叛逆兒子
把油畫玩成 “神奧朋克”
今晚《藝路生花》
帶你解鎖藝術的“顛覆式玩法”!
當頑石遇到巧雕:
上億年前的石頭被他雕活了!
潘海賓大概是最懂石頭心思的人。這位玩了三十年石頭的非遺傳承人,手里的刻刀像有靈性:一塊平平無奇的原石,經他“俏色巧雕”,都能變得栩栩如生。
節目里,他帶來的《芳華》一亮相就驚艷全場,看似是普通的殘荷石雕,底部竟藏著玄機,原來整塊石頭都被他做了鏤空處理。正所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更絕的是《蟬翼逐光》組雕,四件壽山石,順著石色變化,把蟬從破土到振翅的一生雕得活靈活現。這哪是雕蟲小技,明明是點石成金!
當浮雕壓縮鄉愁:
紐約街頭的東北“小劇場”開機了
吳建楠的雕塑像一個個迷你劇場,卻藏著最細膩的生活觀察。
他的《鄉村之愛》系列作品非常接地氣:《我的女兒不會嫁給你的兒子》里,倆親家瞪著眼較勁,臺詞藏著 “你瞅啥” 的東北幽默。
還有下棋的老頭、跳廣場舞的大媽,連橘黃色燈光都透著炕頭的暖。
他把老電視機殼改成了“新聞直播間”:里面沒有新聞,反倒有孫悟空大戰湯姆杰瑞。
這些“小劇場”都是吳建楠在紐約創作的。離家越久,浮雕越厚——壓縮的不只是體積,還有跨洋的鄉愁。
當水墨遇到新魂:
齊白石后人讓蝦蟹游出百年新韻
齊駙畫的蝦,既有曾祖父齊白石的影子,又藏著自己的巧思。這位齊派第四代傳人,五歲學畫,卻偏要打破“齊派傳人”的框框。
節目里,她的《水族四條屏》讓現場驚艷,作品上部花草采用傳統工筆技法,下部水族運用齊派大寫意,工筆的細致和寫意的靈動撞在一起,通過空間布局突出動物的生命力,形成動靜相宜的視覺效果。
曾祖父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她也讓自己在水墨里,既繼承齊白石老人的筆韻,也以女性視角叩問當代審美。
當樹皮遇到山河:
阿爾山的“住戶”被她貼成國潮
李艷紅,這位白狼林俗樹皮畫的非遺傳承人,最擅長和阿爾山的“老鄰居”樹皮打交道。她手里的白樺樹皮自帶四十多種大地色。每塊樹皮顏色都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無法復刻,也無需暈染。
在她指間,樹皮能變成《戲韻》中鳳冠的流蘇,用一圈比一圈小的圓形樹皮疊加,呈現出毛流感。
也能化作《仙鶴》中的絨毛,把樹皮刻成細絲,一根根貼出蓬松的羽翼,遠看就像真鳥在抖落晨露。
別人看樹皮是廢料,她看到的是祖輩的溫度。把樹皮貼成畫,就是把阿爾山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當油畫遇到魔幻:
神奧朋克里藏著“叛逆”
薛大威大概是藝術圈最“叛逆”的崽。父親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發起人薛鑄,他偏拎起油畫筆,自創 “神奧朋克”的繪畫風格。當水墨書法撞上彩色油畫,這碰撞本身就是藝術。
他畫里的女性裹著絢爛的色彩,背景像夢境又像未來,通過畫面黑洞元素表達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強調珍惜時間創造生命奇跡。
在《自畫像》里,他把自己藏進蒙娜麗莎,還把西安的鐘樓、大雁塔塞進絢爛色彩。
誰的作品能贏得現場評委和
藝術團小伙伴的青睞呢?
答案即將揭曉!
7月14日晚 21:13
鎖定河南衛視《藝路生花》
一起開啟這場藝術盛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