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15日報道:玻璃誕生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西亞,而彩繪鑲嵌工藝則始于9世紀的歐洲。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彩繪玻璃藝術講座在行知劇場舉行。偉德玻璃藝術館總監彭陽作為主講嘉賓,以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生動的講述,帶觀眾領略彩繪玻璃之美。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彩繪玻璃制作演示環節。觀眾們圍在制作臺旁,見證了普通的玻璃如何通過重重步驟,最終變成一件精美的蝴蝶造型彩繪玻璃作品。彭陽的助手技法嫻熟,觀眾們對此贊嘆不已,有人詢問定制價格,有人好奇玻璃的固定方式,還有人希望能參與彩繪玻璃工藝體驗,現場氣氛熱烈融洽。
彭陽講述說,11世紀至15世紀,伴隨著哥特式教堂的興起,彩繪玻璃大放異彩。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灑落,如同寶石般的火焰,營造出神圣而夢幻的氛圍。法國沙特爾大教堂的《圣母像》彩繪玻璃、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以及圣禮拜堂繪有1000多個《圣經》故事的彩繪玻璃窗,都是這一時期的杰作。
彭陽還提到,19世紀英國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19世紀末蒂芙尼的出場,以及夏加爾等藝術家的當代創作,都為彩繪玻璃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彩繪玻璃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彭陽將目光投向了上海。19世紀六十年代,法國傳教士在徐家匯土山灣孤兒院教授彩繪玻璃技藝,開啟了海派彩繪玻璃的先河,后來這一技藝逐漸衰落消失。1993年,法籍華裔藝術家陳偉德回國創辦工作室,重新銜接起中斷的彩繪玻璃藝術史。
彭陽作為陳偉德玻璃藝術工作室的主理人和設計師,分享了團隊如何在藝術家陳偉德先生的引領下傳承和發揚海派藝術,創作出上海文化廣場的《生命之源》、馬勒別墅的《梧桐春秋》等經典作品,如何通過玻璃藝術作品將城市記憶以建筑裝飾的形式保存和流傳。“我們希望所有的藝術都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我們的生活要藝術化,藝術也要生活化。”彭陽說。
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