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汕尾市文藝獎評選中,海豐縣西秦戲藝術傳承中心創作的西秦戲現代劇《麒麟奪錦》摘得戲劇類金獎。這出植根鄉土、聚焦鄉村振興的現代戲,自2023年首演以來,已接連斬獲廣東省第十五屆藝術節大型舞臺藝術作品二等獎、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臺劇創作資助項目,更捧回廣東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一部縣級劇團創排的作品,何以贏得如此多的專業認可與觀眾共鳴?
鄉村熱土上的麒麟新生
《麒麟奪錦》的故事扎根粵東沿海的麒麟村。大學生江麒麟在外闖蕩受挫后,懷抱振興家鄉的理想回到故土擔任村干部。面對鄉村人心渙散、小富即安的困境,他敏銳地抓住當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這一文化根脈,意圖以此凝聚民心、重振精神。然而,最大的阻力竟來自家庭內部——其父江海生,昔日的“麒麟大王”,因過往心結立誓不再觸碰獅頭。
劇情圍繞這對父子的觀念碰撞與情感糾葛層層展開:江麒麟為籌資參加舞獅大賽不惜“偷”出父親珍藏的舊獅頭,卻因受人蒙蔽致使獅頭蒙羞,被父親撞見后矛盾徹底爆發。從父親悲憤中欲將獅頭沉江斷念,到兒子跳江尋回獅頭,再到最終父子冰釋前嫌、同臺舞動麒麟共赴“奪錦”之約……一段段充滿張力的戲劇沖突,巧妙地將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細化為兩代人關于文化傳承的堅守、理解與和解。麒麟成功“奪錦”,不僅象征著競賽的勝利,更深層次地隱喻了傳統非遺在新時代鄉村重煥生機的文化突圍。
古韻新聲的雙璧華彩
作為藝術表達的核心載體,《麒麟奪錦》大膽實現了兩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秦戲與麒麟舞的創造性“合璧”,讓蘊藏在海陸豐大地的“非遺”煥發新芽。擁有四百余年歷史的西秦戲首次創排現代題材劇目,并且通過西秦戲唱念做打的表現形式來展現另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麒麟舞的內容,堪稱劇種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它摒棄了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敘事框架,將鏡頭對準當代鄉村與普通人的奮斗,用古老的西秦腔唱響新時代的強音。正如中國戲曲導演學會會長、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所評,該劇“有效地解決了西秦戲在現代戲創排中的戲曲化、舞蹈化問題,對于小劇種如何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在音樂設計上,海豐籍作曲家、指揮家陳勇鐵在保留西秦戲高亢激越的皮黃腔主體框架下,進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融合探索。《麒麟奪錦》不僅創造性引入汕尾國家級非遺“漁歌”的婉轉音調,烘托漁村風情,更在特定情境下突破性地加入吉他伴奏與流行化的戲腔演唱,如江麒麟彈唱“在很久很久以前,我離開你,闖深圳灣;在不久不久之前,我回歸你,來當村官”。這些創新并非生硬嫁接,而是服務于劇情與人物塑造,讓年輕觀眾也能無障礙地感受戲曲魅力。配器上采用管弦樂總譜寫作,以豐富的織體提升了傳統戲曲音樂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而在舞臺呈現上,《麒麟奪錦》深度挖掘海陸豐地域文化寶藏,將擂咸茶、羅山拳、特色民居與祠堂建筑等非遺或民俗元素有機融入劇情與舞美,構筑起濃郁真實的粵東鄉村生活圖景。廣東省藝術研究所青年評論家孫冰娜特別贊賞劇中“江海生棄獅頭”的獨角戲段落,認為其情感遞進層次分明,“從唱詞設計和配器伴奏皆巧思聯翩且嵌合舞臺所需”,充分展現了西秦戲做功的感染力,具備成為經典折子戲的潛力。
千錘百煉的奪錦之路
《麒麟奪錦》從劇本萌芽到舞臺綻放,走過了一條精益求精的淬煉之路。創作始于2022年7月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一級編劇陳建忠深入汕尾海豐鄉村的扎實采風。溫厝村保留完好的宗祠與民居,蓮花山下恬靜而生機勃勃的村屋景象,成為劇中麒麟村的靈感源泉,也奠定了作品“根植于生活”的基調。
然而,最初的劇本并非今日觀眾看到的“父子對決”主線。陳建忠坦言:“剛剛第一稿出來的時候,我們是個雙男主的戲,就是返鄉大學生江麒麟和村主任的故事,那個時候是沒有老人的。”在創作推進中,團隊發現敘事過于分散,情感沖擊力不足。經過反復推敲,陳建忠做出了關鍵決斷——舍棄另一男主角,將戲劇沖突的核心聚焦于江麒麟與其父江海生之間。“因為只有這樣特殊的人物關系才能產生強烈的情緒”,陳建忠解釋道。這一顛覆性調整帶來了巨大挑戰,也成就了如今劇中最為動人的情感脈絡。
劇本的打磨遠不止于此。據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戲劇第四屆梅花獎、首屆文華獎獲得者、國家一級導演涂玲慧介紹,主創團隊秉持“根植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原則,在近兩年時間里經歷了“數次大的改動和數十次小的修改”。尤其在2023年底榮獲廣東省藝術節二等獎并成功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后,團隊并未止步,而是利用基金支持對劇目進行了新一輪的“提質升級”。在原來的基礎上使劇本更濃縮、更合理化、更緊湊、可看性加強、更貼近民眾生活。舞臺調度上更加靈活,演員表演更加生活化。通過音樂節奏調整,讓這部戲更加簡潔輕快,讓人眼前一亮。
7月6日,經過全方位精心升級打磨提升的《麒麟奪錦》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再度盛大首演。兩個小時的演出,以“蕩氣回腸的故事情節、鏗鏘遒勁的西秦唱腔、恢弘大氣的傳統音樂”,深深打動了線上線下觀眾。演出結束后,藝術中心大廳內,興奮的觀眾們久久徘徊,熱議劇情,在主題布展區打卡留念。一位“二刷”的觀眾感慨道:“鄉村振興的元素讓人看到青年在鄉村的作為空間,而劇中深厚的父子情,既令人感動也帶來人生啟迪。”更有老西秦戲弟子激動表示:“看到西秦戲能排出這么大的劇目,為我們的西秦戲感到驕傲!”
從粵東漁村的現實圖景汲取靈感,在父子情感的細膩刻畫中探尋共鳴,借西秦古韻與麒麟雄姿的融合碰撞出新聲,《麒麟奪錦》的創作歷程,深刻印證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藝創作的生命線。一出好戲的誕生,不僅需要守護傳統的赤忱,更需直面時代、勇于創新的銳氣。當古老的西秦腔在麒麟舞動的韻律中唱響鄉村振興的當下故事,海豐縣西秦戲藝術傳承中心用一部《麒麟奪錦》,不僅為瀕危劇種開辟了新生的舞臺,更為縣級文藝院團如何以藝術賦能鄉村、用創新激活傳統,書寫了一份具有示范意義的答卷。
撰文:黃鏡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