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數字經濟積厚成勢、大學大廠集聚。楊浦是上海創新濃度最高、人才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在楊浦“文化+科技”的濃厚氛圍下,在線文娛產業正蓬勃生長。楊浦以“政策+服務”的組合拳,打造優質多元生活內容生態,讓越來越多元、豐富、優秀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為什么楊浦能吸引抖音、B站等互聯網“大廠”扎堆落戶?為何“不刷題的吳姥姥”、梁永安、駱玉明等知識類“頂流”頻頻造訪楊浦?……近年來,楊浦似乎成為“大廠”“大V”的孕育池與集聚場,而其中謎底,也許就藏在復旦、同濟等百年學府的鐘聲里。
今年3月舉行的“新質楊‘數’浦 秀帶創新區——2025年楊浦區科技創新大會”上,楊浦發布:至2030年,要形成“大學的城市、城市的大學”新格局。這一愿景的背后,是楊浦與高校百年共生的深厚積淀——這里聚集著10余所知名高校;7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占全市二分之一;科研院所超100家,國家和市級重點實驗室超40家。楊浦正以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澎湃的創新活力,演繹著“以人才贏未來”的城市發展范式。
從復旦、同濟到長陽創谷、環同濟千億級知識經濟圈,楊浦用一場持續數十年的“雙向奔赴”,詮釋了城區與高校如何彼此成就、發展與人才如何相生相長。高校的成果在這里轉化為創新動能,城區的資源反哺教育發展,而“三區聯動”的實踐更讓校區、園區、社區打破界限,共同書寫著“楊數浦”的鮮活故事。
百年高校孕育“三區聯動”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鋪開一張楊浦地圖,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地標尤為醒目。“教育”“科研”“人才”,似乎一直是楊浦的關鍵詞。
這座“創新之城”高校云集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紀。1922年,復旦大學遷入江灣校舍,開啟了楊浦作為高等教育聚集地的序幕。此后,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學府相繼扎根于此,形成了獨特的“百年大學”文化底蘊。如今,楊浦區高校數量已超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雙一流”高校4所。18萬名大學生在此求學,為這片土地注入了不竭的青春活力。
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生命醫學……人才的培育與集聚,催生了眾多科研領域的成果產出與重大突破。高校,成為區域的創新引擎。2003年,楊浦區提出“三區聯動”戰略,將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緊密融合,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大學+政府+市場”合作機制從中誕生,復旦、同濟、上理工等一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成。
在這里,知識就是力量,創新就是財富。以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為例,依托同濟大學的學科優勢,這里集聚了數千家設計、建筑、科技企業,2023年總產出就已突破700億元,成為全國知名的創新高地。
與復旦大學聯手打造“未來谷——灣谷創新中心”;“頂流島”復興島的“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基地”建設吸納一批高校與科研院所參與;區市監局高校大學生大學科技園創業“成長田”激勵大學生“原地”創業……楊浦不斷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強大的科研凝聚力,為這里的產業升級不斷提供支撐。人才的高度集中還成為區域招商引資的“法寶”,數字經濟企業進駐、發展、騰飛,從楊浦啟航。
有時,發展也會遇到新舊動能轉換與土地科學規劃的矛盾。如何抉擇?楊浦始終堅持“三個舍得”——舍得騰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學就近拓展,舍得把商業和地產項目讓出來建設大學科技園,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優化創業環境。20年前,一眾高校紛紛遷往郊區,作為中心城區的楊浦卻騰挪了1平方公里新江灣城的高價值土地,給予復旦大學更多擴建空間。
“服務高校就是服務楊浦,發展高校就是發展楊浦。”楊浦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的這一句話,道出了這片熱土與高校之間的關系。
人才集聚的熱土
吸引“大廠”“大V”近悅遠來
在楊浦的創新版圖上,高校不僅是科研引擎,更成為人才“磁吸石”。這種獨特的人才生態,讓美團、抖音、B站等“大廠”不約而同落地楊浦。有工作者直言,選擇楊浦,就是選擇與“頂尖大腦”為鄰。
一直以來,楊浦堅持打造“人才秀帶”。今年5月,楊浦召開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正式啟動“東上海人才港”建設,將在智能制造、創意設計、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快建立完善繼續緊缺人才培養、引進、激勵等制度舉措,打造聚焦全球教育、科技、人才要素,面向全球、服務國際的前瞻型“一站式”人才服務綜合平臺。
與此同時,楊浦在多家科技園區設立政策服務站點,以高規格設施設備、服務人員配置,為入駐企業提供從政策解讀到技術合作的全鏈條支持,送上“店小二”“保姆式”服務,助力一家家“小苗”成長為“參天大樹”。
知識網紅們也嗅到這片沃土的氣息,“不刷題的吳姥姥”在楊浦的孕育而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作為一名同濟大學物理學退休教授,“吳姥姥”吳於人與同濟大學博士后關大勇聯合10位教授、博士,共同成立“不刷題俱樂部”,從2018年開始用短視頻傳播科學知識,走紅網絡,如今全網粉絲量已突破1400萬,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達千萬次。一名人氣“銀發知播”就此成為無數孩子的科學啟蒙者。
今年4月世界讀書日,“不刷題的吳姥姥”走進楊浦區大學路悅悅書店,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線下科普講座。而除了她以外,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駱玉明等知識界“大V”也陸續在這里舉辦線下活動,走進書店、圖書館等場館,讓知識“炙手可熱”……
“大V”們的齊聚似乎在講述一個事實:楊浦濃厚的學術氛圍,讓知識創作與傳播有了“源頭活水”。
在這座知識與人才共舞的城區,復旦大學專家可以參與社區多元治理,同濟大學學者能為城市更新提案,上海體育大學師生可以融入社區“全民健身”熱潮……不難發現,“人才紅利”正在迅速轉化為城區競爭力,形成一種“正向循環”。楊浦的開放包容,更讓大學與社區、大學與城市“不分你我”。
一條以“大學”命名的馬路
讓人氣與書香為鄰
從五角場地下通道穿行,幾百米的腳程就可抵達楊浦區最年輕、高人氣的馬路之一——大學路。
如果說高校是楊浦的靈魂,那么大學路則是這條靈魂的具象化表達。這條以“大學”命名的小馬路,一頭連著百年江灣體育場和創智天地園區,一頭連著復旦大學等高校,成為“三區聯動”的縮影。漫步于此,似乎觸手可及青春的朝氣,隨處可感城市的溫度。
大學路的魅力在于它的“常變常新”。多年前,外擺位的推出點燃了夜間經濟;2022年,新一輪景觀照明改造讓街區成為光影藝術的空間;2023年,限時步行街的開啟更讓這里成為市民之間的“人氣街區”。抖音“畢業季”、小紅書“開學季”、六神“清涼節”……每一次跨界聯動都為大學路注入新鮮活力,讓這里成為年輕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這條馬路還是社區治理的試驗田。它并非只是商業街區,也是生活社區,附近社區常住居民有3.4萬人,樓下開店,樓上住人,曾幾何時,矛盾糾紛不斷。如何讓百姓生活與商家經營和諧共處?2019年,五角場街道牽頭成立大學路街區自我管理委員會,將商家代表和街區居民代表納入自治核心,陸續形成“十要十不準”公約、《外擺位實施導則》、《店招安裝導則》等規范,針對性解決開放街區的垃圾、噪音等突出問題,平衡商業人氣與居民生活。多年下來,治理效果得到百姓點贊。“大學路不是那種嘈雜喧囂的‘網紅馬路’,而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家園。這里‘鬧’得起來,也‘靜’得下來。”有居民表示。
文化是大學路的另一張名片。謎蕓館、復旦舊書店、悅悅書店、大隱書局……大大小小的書店各具特色,為大學路浸染上厚重的書香,讓它不僅是一個消費場所,更是思想碰撞的空間。有人稱這里為“文藝烏托邦”,拿一杯咖啡,在書店之間穿梭,能度過一整個下午的曼妙時光。
“大學路讓人看到了一座城市如何與高校共生共榮。”一位在這里經營多年的店主說。從“楊樹浦”到“楊數浦”,這條馬路見證了楊浦的蛻變——在這里,人氣與書香為鄰,創新與生活交融。
楊浦,高校與城區雙向奔赴。從“三區聯動”的產學研融合,到打破圍墻的人文外溢,再到大學路的治理實踐,這片土地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將高校的智慧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動力。正如它所劍指的目標——“這里是大學的城市,更是城市的大學。”知識與創新雙重滋養,讓這片熱土以獨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當一座城區與高校共生,有著無限的美好可能……
文字 |湯順佳
編輯 |奚宇軒
圖片為資料圖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