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4日訊 為深入貫徹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德州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化育鄉(xiāng)田,筑夢振興”社會實踐隊于近日走進德州市慶云縣,開展了一場以“化學賦能鄉(xiāng)村路,實踐擔當振興夢”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通過構建“調研-反饋-科普-助力”的閉環(huán)機制,實現了高校智慧與鄉(xiāng)村需求的精準對接,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青春動能。
科學調研 精準把脈鄉(xiāng)村發(fā)展痛點
實踐隊抵達慶云縣后,迅速投入到科學調研工作中。隊員們攜帶土壤取樣器、便攜式 pH 計等專業(yè)設備,對當地鹽堿地土壤和水質進行了全面取樣與檢測,通過實驗室數據分析,形成了《鹽堿地改良與保護調研報告》。該報告以量化數據揭示了當地土壤鹽堿化的現狀與成因,還提出了針對性的改良建議,為土壤治理提供科學依據。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體現了科學調研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基礎性作用。
及時反饋 搭建科研與生產的溝通橋梁
調研結束后,實踐隊組織召開反饋會議,將調研結果和建議及時傳達給當地農業(yè)部門負責人員,并制作《鹽堿地改良科普宣傳手冊》分發(fā)給當地農民。通過面對面交流,實踐隊不僅解答了農民關于鹽堿地改良的疑問,還就如何科學種植耐鹽作物提供了具體指導。這種即時的反饋機制,有效縮短了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時間差,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科普推廣 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
在調研與反饋的基礎上,實踐隊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推廣活動。通過舉辦“酸堿中和實驗”科普講座,向農民普及了土壤改良的科學原理;推廣耐鹽作物種植技術,幫助農民破解了農業(yè)發(fā)展瓶頸。同時,依托“七彩分子夢”志愿服務隊,為鄉(xiāng)村兒童開設了科學啟迪與文化傳承課程,通過多種化學實驗,激發(fā)了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此外,針對老年群體,實踐隊開展了“銀齡助力”活動,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掛號、掃碼支付,有效緩解了“數字鴻溝”問題,并結合案例講解防詐騙知識,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安全保障。
多維助力 回應鄉(xiāng)村多元需求
除深耕科技助農與科普推廣外,實踐隊還圍繞鄉(xiāng)村教育、語言文化振興及民生服務保障等關鍵領域開展系列精準幫扶行動。在語言文化振興方面,實踐隊創(chuàng)新采用“推普+化學”融合模式,將普通話推廣巧妙嵌入趣味化學實驗。通過現場解說與化學變化的同步呈現,讓實驗現象成為推廣普通話的絕佳“教具”,有效激發(fā)了鄉(xiāng)村群眾學習普通話的熱情,為鄉(xiāng)村語言文化發(fā)展注入新動能。在民生服務保障上,實踐隊深入農戶開展甲醛檢測專項服務,耐心為村民講解甲醛、TVOC等有害物質的危害及其檢測意義,并提供科學有效的治理建議,切實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huán)境。此外,通過舉辦化學打假科普講座,增強了村民的辨?zhèn)文芰εc安全意識,維護了自身合法權益。這一系列舉措精準回應了農民需求,形成了從調研到反饋、再到科普與助力的完整閉環(huán),實現了專業(yè)所學與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實踐隊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鄉(xiāng)村振興使命,以扎實調研、精準服務、長效結對的方式,形成了一批可落地的實踐成果。未來,學院將繼續(xù)深化校地合作,建立長效機制,通過科學賦能和實踐閉環(huán)的構建,讓青年學子在鄉(xiāng)村振興中展現更大作為,為全面推進農業(yè)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閃電新聞記者 周樹茂 通訊員 唐亞男 王子月 于懷敬
閃電新聞記者 周樹茂 德州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