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中醫:夏季出汗多,傷津液,損陽氣,補氣養陰只需三味藥!
黃燕 廣州公立三甲醫院主任醫師,專門調理失眠、焦慮抑郁、腦梗中風、頭痛等腦病已有40多年。定期在廣州宏韻中醫互聯網醫院坐診。
入夏后,后臺總有讀者留言:“天太熱了,稍微動一動就滿頭大汗,白天沒精神,晚上睡不好,還總覺得口干舌燥,這是不是體虛了?”其實夏季出汗多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動不動就大汗淋漓,甚至出虛汗、盜汗,就得警惕了 ——?這不是 “排毒”,而是津液和陽氣悄悄流失的信號。
中醫認為,“汗血同源”,過度出汗會耗傷津液;而陽氣隨汗外泄,又會讓身體變得虛弱,形成 “津虧氣耗” 的惡性循環。對付這種夏季常見的 “耗氣傷津”,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提到的一個經典配伍就很管用,核心是三味藥:人參、麥冬、五味子。它們搭配起來既能補氣,又能養陰,就像給身體 “補水” 又 “充電”,不過這三味藥多作為基礎方,臨床會根據具體癥狀配伍其他藥材,效果更精準。
這三味藥,是夏季的 “護陽養陰寶”人參:像身體的 “能量站”,能補元氣、生津液。夏季陽氣外浮,內里相對空虛,人參能守住正氣,不讓陽氣隨汗過度流失,特別適合動不動就乏力、氣短的人。
麥冬:如同 “天然加濕器”,專補肺胃之陰。出汗多了容易口干、嗓子干,麥冬能滋陰潤燥,給身體 “解渴”,讓津液慢慢補回來。五味子:堪稱 “收斂小能手”,既能收斂耗散的陽氣,又能固住流失的津液,就像給出汗的 “水龍頭” 擰上閥門,減少虛汗、盜汗。三者搭配,人參補氣,麥冬養陰,五味子收斂,一補一潤一收,正好應對夏季 “汗多傷津又耗氣” 的核心問題,這也是中醫里著名的 “生脈飲” 核心配伍。
臨床中,醫生會在此基礎上根據癥狀加藥,比如濕氣重加茯苓,火氣旺加知母,讓調理更貼合個人體質。結合一個案例來看:張阿姨,52 歲,典型的 “夏季耗氣傷津”。她退休后愛跳廣場舞,入夏后每次跳完都汗濕衣衫,起初沒在意,后來慢慢覺得不對勁:白天動一動就心慌氣短,晚上睡不著,總覺得口干想喝水,還伴有腹脹、大便偏稀?。
綜合診斷,這是氣陰兩虛的基礎上,又添了濕氣困脾的問題。考慮到她的情況,核心是出汗過多導致的 “氣陰兩虛”,但因為她愛喝冰飲,脾胃積了濕氣,單純用基礎方不夠,得加兩味藥健脾祛濕。于是在人參 5g、麥冬 10g、五味子 6g 的基礎上,加了茯苓 15g(健脾滲濕)、炒白術 10g(增強脾胃運化),煮水代茶喝,每天一劑。
喝了一周后,張阿姨反饋出汗少多了,白天有勁兒了,腹脹也減輕了,晚上能睡踏實,口干的毛病也輕了。再鞏固一周,同時叮囑她午后別再跳廣場舞,避開烈日時段活動,別再喝冰飲。其實像張阿姨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夏季戶外工作者、愛出汗的老年人、產后媽媽,都容易出現類似問題。
如果只是單純的氣陰兩虛(乏力、口干、汗多但無腹脹、舌苔不膩),可以用基礎方泡水;若有其他癥狀,比如火氣重可加知母 6g,濕氣重可加茯苓,具體最好咨詢醫生辨證調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