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立信,安全為美妝之本
《中國化妝品》雜志 | 何欣洋
違規添加禁用成分、產品質量不達標、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2025年第二季度,化妝品市場依舊存在不少觸碰行業紅線的行為。這些行為不僅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更是對消費者健康權益的嚴重漠視。第二季度,《中國化妝品》雜志匯總整理了國家及地方監管部門的通告與處罰信息,梳理出10家 “高風險”企業,以此警示行業,督促企業堅守合規底線。
“高風險”TOP10企業違規行為盤點
2025年第二季度,10家登上“高風險”榜單的化妝品企業違規行為主要集中在成分違規、質量不達標、生產經營不規范以及虛假宣傳幾個方面,部分企業更是多次違規,屢教不改。
在成分違規方面,排名第一的江蘇嬌顏芭比化妝品有限公司問題尤為突出,其生產的6批次兒童化妝品違規添加禁用成分特比萘芬。特比萘芬是一種抗真菌類藥物,用于兒童化妝品中可能會引發皮膚刺激、過敏反應,影響兒童骨骼發育,長期使用還可能造成肝腎功能損傷,對兒童健康存在嚴重威脅。排名第二的廣州暨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兩批次產品菌落超標外,還違規添加克林霉素。克林霉素屬于抗生素,在化妝品中違規添加,容易使人體產生耐藥性,破壞皮膚菌群平衡。
產品質量不達標是另一個突出問題。如排名第三的佛山市詩曼諾化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海藻面膜菌落超標,并且在同一季度內就被國家藥監局三次點名,如此頻繁的違規記錄,反映出企業在生產質量管理上存在嚴重漏洞。排名第四的揚州市德之馨化妝品廠的3批次產品防腐劑超標,防腐劑超標可能會對皮膚產生刺激,引發過敏等不適癥狀。排名第五的廣州黛西美化妝品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公司生產的兩批次海藻面膜同樣出現菌落超標問題,同一季度被國家藥監局兩次點名,這也暴露了企業在委托生產過程中質量把控的缺失。
生產經營不規范的情況較為嚴重。廣東益孝堂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擅自改變注冊配方,未形成生產及銷售記錄且未進行留樣,情節嚴重,被處以禁業十年的處罰。廣州市白云區維她麗精細化工廠擅自改變批準文號的配方,16批次產品均未規范生產,同樣被罰禁業十年,這體現了監管部門對這類嚴重違規行為的嚴厲打擊態度。廣東彤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違規防曬霜與精華油,存在備案信息不規范等多項違規問題,備案信息不規范可能導致消費者無法準確了解產品成分和相關信息,增加使用風險。
行業頑疾深度拆解:
從個案看系統性風險
《中國化妝品》雜志結合第二季度“黑榜”及2025年上半年曝光臺欄目曾經報道過的案例進行綜合拆解,可以清晰看到化妝品行業存在若干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威脅消費者健康,更阻礙行業高質量發展。
1. 違法添加屢禁不止
從本季度“高風險”企業的違規情況來看,成分違規是高頻出現的問題之一。無論是江蘇嬌顏芭比化妝品有限公司在兒童化妝品中添加禁用成分特比萘芬,還是廣州暨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違規添加克林霉素,都反映出部分企業為了追求產品效果或降低成本,無視法律法規和安全規范,鋌而走險添加禁用或限用成分。回顧上半年典型案例,廣州恒瀾生物在兒童面霜中添加強效激素他克莫司,導致多名嬰幼兒出現皮膚萎縮等癥狀,其法人去年最終被判刑5年并賠償百萬。這類行為不僅會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直接危害,也會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破壞行業的信譽和形象。
2. 生產質量管理流于形式
海藻面膜菌落超標問題在本季度也頻繁出現,僅佛山市詩曼諾、廣州黛西美兩家企業就有多批次產品因此被查處。而佛山市詩曼諾在近兩年內被各級監管部門點名超過5次。通過分析處罰決定書可以發現,這些問題主要源于:生產環境潔凈度不達標、消毒程序執行不到位、員工操作不規范等基礎性缺陷。這些企業普遍存在偽造生產記錄、原料驗收走過場、留樣制度不執行等系統性管理問題。
3. 虛假宣傳呈現新特點
在經營銷售環節,直播帶貨成為虛假宣傳新的“重災區”,廣州可馨商貿有限公司通過虛構商品功能、虛假宣傳被罰50萬元。而近期曝光臺所報道的北京華夏伊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將普通洗發水宣傳為“防脫”產品被查處。這些案例表明,隨著銷售渠道的多元化,違規宣傳也呈現出新的特點。暴露出部分從業者合規意識薄弱、平臺審核機制不健全、行業標準缺失等多重問題。
下半年合規指引
與行業高質量發展展望
綜合本季度處罰案例及監管部門政策動向,化妝品企業在下半年需要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轉型升級:
1.構建全鏈條原料管控體系。從禁用成分添加案例可以看出,原料管控是確保產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原料供應商審核制度,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對每批原料進行嚴格檢測。特別是對于兒童化妝品、祛斑美白類等高風險產品,應實施更加嚴格的檢測制度。
2.重塑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從飛行檢查結果來看,生產環節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基礎管理方面。企業應當對照《化妝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逐條整改,特別要關注環境控制、設備維護、人員培訓等基礎性工作。建議企業引入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生產全過程可追溯。
3.規范宣傳推廣行為。隨著《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化妝品網絡經營監督管理辦法》等新規的實施,監管部門對產品宣稱的監管日趨嚴格。企業需要建立宣傳內容審核機制,確保所有功效宣稱都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特別要警惕直播帶貨中的“夸大宣傳”陷阱,避免使用絕對化用語。從處罰案例來看,監管部門對虛假宣傳的處罰力度正在不斷加大,企業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CCR觀點:
隨著監管技術的升級與處罰力度的加大,化妝品行業“合規即生存”的趨勢愈發明顯。下半年,企業唯有以“零違規”為目標,將質量安全貫穿生產經營全流程,才能在行業轉型中站穩腳跟,共同推動化妝品市場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