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大概需要8分鐘
“門當戶對”的婚姻,又復興了
文/春風十里
來源:十點讀書會(ID:sdclass)
近幾年,大學生群體里流傳開一句話:“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
即考研、考編、考公成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高校外或體制外的對象分手。
這種陳世美似無情無義的操作背后,實則是上岸一方,覺得另一半的條件已不能匹配自己。
圖片來源:網易數讀
“如果合伙開公司,我一定會選擇一個各方面都靠譜的隊友,才不至于未來讓對方扯自己后腿。”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理想主義的愛情祛魅,他們不再將愛情與婚姻等同看待,反而從更長遠的利益視角,來客觀冷靜地審視未來的婚姻關系。
裸婚不再浪漫,“嫁給愛情”不再美好,“扶貧式婚姻”不再高尚,反而傳統保守的“門當戶對”再次復興,成為了最理想的婚姻狀態。
01
門當戶對,婚姻的門檻
李艾和孫賀是相親認識的,僅僅半年,李艾就答應了孫賀的求婚。
父母勸她,不要這么著急結婚;朋友也建議她,再多考慮考慮。
可李艾很堅定,這輩子非孫賀不嫁。
李艾之所以如此執著,是因為她看到了孫賀父母的相處方式。
兩人認識不久,孫賀就將李艾邀請到家中吃完飯。席間,孫賀的爸爸總是給他媽媽夾菜,還會細心為媽媽把魚刺剔除。
飯后,孫賀的父親忙碌在廚房里,母親則坐在沙發上和李艾聊天。
孫賀說,父母結婚已30年,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甜蜜,但依然琴瑟和鳴,鮮少紅臉。
日常的生活里,兩人一個做飯,另一個在旁切菜。出門逛街,抑或飯后散步,兩人也都同步進行。
從孫賀父母相處的模式中,李艾似乎看到了自己和孫賀未來婚姻的樣子。
所以即便孫賀沒有顯赫的家世,優越的外表,但父母相愛的家風,給了李艾想要邁進婚姻的勇氣。
事實證明,李艾的選擇沒有錯,孫賀確實既給足了李艾生活上的安全感,也照顧到了李艾的情緒價值。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武志紅先生也曾提到:“我們與戀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都是在重復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
因為某種程度上,婚姻,嫁娶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
而婚姻的幸福度,不僅取決于兩個人是否情投意合,更取決于兩個家庭是否合拍相容。
爆款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相比于寬植和愛純美好到失真的純愛故事,女兒金明在抵達幸福之前,就曾折戟在“門當戶對”的現實衡量里。
英凡的原生家庭,是一個控制性母親+冷模型父親+懦弱型兒子的搭配。
縱使金明畢業于首爾大學,有留學的經歷,但在英凡的母親看來,一個漁民的女兒無論多么閃閃發光,在社會階級地位上,都無法成為兒子的良配。
英凡雖有抗爭,但他與父母之間,始終鏈接著一條隱形的臍帶。
母親呵斥金明時,英凡皺著眉頭反駁了幾句;打算搬離母親置辦給他的公寓時,卻因為母親的一場大鬧,英凡的反抗最終偃旗息鼓;雙方父母見面時,英凡一家不但故意遲到,母親更是當著愛純和寬植的面使喚金明,而英凡,并沒有出言維護……
可無論是母親拒絕到鄉下參加金明的婚禮,諷刺愛純挑選的粉色禮服,金明都沒有放棄。
直到金明聽到英凡的母親嘲笑挑剔自己父母時,金明才知道,愛情不需要門當戶對,但婚姻需要。
她勇敢而悲傷地做了一個決定:“我怎么能這樣結婚!我的爸媽在哭!”
那一天,公寓樓外,蟬鳴陣陣,那是樸英凡沒能留住摯愛的悲鳴。
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因為身份地位巨大的懸殊,只能止步于相愛的第7個年頭。
相比于英凡家的高姿態,樸忠燮一家,與金明一家,似乎更匹配。
樸母始終堅信兒子在藝術上的才華,對兒子的選擇從未質疑和反對,而愛純為了讓金明留學,甚至不惜賣掉老宅,傾力托舉。
同樣平凡的家庭,相似的教育理念,還有兩個愿意為孩子做一切妥協的母親……金明與忠燮,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門當戶對。
結婚那天,坐在藍色轎車上的金明說:“飛離巢穴,像一只藍鴝在光禿禿的山頂上翱翔,興奮地拍打翅膀,自信滿滿。”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里寫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父母相處的模式,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模式,幾乎定格了一個人與未來交手的方式。
因為門當戶對不僅是簡單的條件匹配,更是兩個相似生命軌跡的相互映照。
當物質條件成為婚姻的起點而非終點,當精神世界的同頻共振成為新的“門戶標準”,門當戶對的智慧,有著超時代的意義。
02
門當戶對,非成見
當“三星公主”李富真的輪椅推過離婚法庭的臺階時,破碎的不僅是童話婚姻的幻象,更是“階級躍遷”最殘酷的祛魅。
起初,李富真頂著排山倒海的壓力,甚至不惜與生父反目,也要下嫁給自己的私人保鏢時,她沒有想到她拼命保護的愛情,實則是前夫任佑宰一飛沖天的障眼法。
當愛情的外衣在婚姻的磨合中漸漸褪去,這個無法和她共進退的男人不但經常酗酒,還對李富真家暴。
金湯匙喂養的婚姻,終究還是難以消化鐵飯碗端來的“真心”。
“公主愛上窮小子”的浪漫橋段,最終也演變成了一記狗血的現實劇情。
那場離婚大戰里,法院判決李富真支付給前夫86億韓元(約5000萬人民幣),但那位厚顏無恥的前夫漫天要價,表示要繼續上訴,直至獲賠1.2萬億韓元(約70億人民幣)。
孟非說:“你不要以為你不喜歡,殘酷的東西就不存在。”
同理,你不要以為你喜歡,殘酷的事情就會變美好。
門當戶對并非成見,而是為了降低婚姻風險的一種考量。
當一方將婚姻期待成救贖方舟,另一方則將其當作人生翻盤的彩票時,門當戶對,至少可以成為步入婚姻的門檻,篩選出目的不純的闖入者。
劇版《玫瑰的故事》里,“小鎮做題家”出身的方協文,和從清華高知家庭里走出來的黃亦玫,在世俗的衡量里,始終存在著天壤之別。
黃爸爸并不同意這門親事,因為他看出因為門不當戶不對,方協文一直在偽裝自己。
但天生愛情圣體的黃亦玫,不以為然。
猶記得《鎏金歲月》里,蔣男孫準備下嫁給章安仁時,朱鎖鎖曾勸她:“你們愛著的時候,什么窮啊,怪啊,軟弱猶豫啊,高冷驕傲啊,這些看起來都是與眾不同的優點。但是你們一旦在一起過日子,就未必了。”
誠如朱鎖鎖所言,蔣男孫沒有成為例外,黃亦玫也沒有。
婚后的黃亦玫,不僅要面對沒有邊界感的婆婆,還成了丈夫豢養的一只金絲雀。
直到黃亦玫想要重返職場,方協文故技重施,再次私自推掉她的offer后,黃亦玫才終于知道,婚姻更需要精神上的“門當戶對”。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說:“真正可持續的婚戀關系,應該是兩個完整靈魂的相互看見,而非條件清單的機械匹配。”
可自卑的方協文只看見了兩人懸殊的經濟條件,他對生活的低體感度,對伴侶的高規格標準,后來也沒有因財富值的飆升,而向良性的方向轉變。
他知道黃亦玫自身的巨大魅力,卻選擇了打壓與否定;他也認可黃亦玫本身存在的個人價值,但他沒有給予相應的支持,而是選擇攔腰截斷。
蘇更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你這不是愛她,是控制她!”
而方協文之所以如此,是從前物質條件的失衡產生的自卑與不安,始終如影隨形,甚至影響了他和黃亦玫在精神上的合拍。
有人說,在結婚這件事情上,人要經歷四次考驗:第一次,是和對方結婚;第二次,是和對方的生活觀念結婚;第三次,是和對方父母以及背后的家庭結婚;第四次,是跟他所有的社會關系結婚。
黃亦玫與方協文完成了第一層次的婚姻,但無論從生活觀念上,還是家庭背景上,兩人即便10年婚齡,也沒有建立起深度的鏈接。
尤其處于劣勢的一方,自知高攀,心態也因此失衡,所以會為了自尊心,想方設法地打壓對方。
亦舒早已看透:“何必勉強與道不同者做朋友,陽光道、獨木橋,陌路相逢,客客氣氣已經足夠。”
朋友如此,婚姻關系亦如是。
尤其是當代社會的門楣,早已有了新的丈量方式,絕不是財大氣粗就可以輕易定義的。
03
“上限”VS“下限”
誠然,無論遇到多么合拍的人,總會有容忍上限的時候。
因為就算兩個人的重疊之處,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雙方覆蓋在同一空間里,但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是,這個世上,并不存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你和他(她)之間,總有無法重合的地方。
當差異性將“門當戶對”撕開一條裂縫時,“我”能否走成“我們”,似乎才到了婚姻真正要考驗的時刻。
上海人民廣場地鐵站五號外,每周末都會上演一場魔都婚戀奇觀。
在這個自發形成的婚戀市場,年齡、學歷、房產、戶籍等量化指標被制作成表格,甚至因為一定的需求,還孕育出了“職業經紀人”的角色。
一位替女兒相親的母親直言:“985畢業、外企中層、靜安房產,這些硬指標不寫清楚就是浪費時間。”
但即便“硬指標”達標,父母代勞或參與的相親成功率依然不足5%。
吳麗利的媽媽看中一個在外企工作的90后“海歸”,上海戶籍,有房有車。
而自己的女兒雖沒有留學經歷,但也是武漢大學里的佼佼者,畢業后也同樣在外企拿著年薪。
為了讓女兒在婚戀市場上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吳媽媽在房產最熱的時候,給女兒在“阿里”附近,全款購置了一套90多平的房子。
當吳媽媽將男方的信息提供給女兒時,一向注重精神共鳴的吳麗利雖不情愿,但還是前往咖啡館赴約相親。
相處一段時間后,吳麗利覺得李闖是一個不錯的結婚對象。
李闖會給麗利買貴重的奢侈品,也會在忙碌的工作中抽時間陪吳麗利逛街,更重要的是,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愛看話劇,喜歡跑步,甚至在一些事情的看法上,兩人也驚人的相似。
談及婚后和父母的相處方式上,兩人一致認為,各自照顧好各自的父母,不強求對方像自己一樣孝順自己的父母,并拒絕父母過多地干預兩個人的小日子。
一切就像齒輪在轉動中相互咬合般天衣無縫,但有些遺憾的是,這一過程中,兩人還是產生了摩擦。
在購買婚戒這件事情上,李闖覺得鉆戒華而不實,吳麗利則表示身邊的小姐妹都是大克拉的鉆戒;吳麗利希望蜜月去國外,但李闖覺得去國外浪費時間,人生地不熟也容易被宰客……
吳麗利眼里的李闖不再像從前那樣大方,他的計較,甚至功利的一面,讓吳麗利逐漸對結婚的熱情冷淡了下來。
李闖也覺得吳麗利小題大做,總是曲解他的想法,尤其是他每次想要和吳麗利訂下婚期時,吳麗利總會敷衍過去。
但兩人始終都無法下定分手的決心,因為能遇到一個在物質和精神雙重層面上產共鳴的另一半,在當下的婚戀市場實在艱難。
《知否》中,明蘭說:“與人相守,最終依靠得還是那最低處,品性的最低處。”
她(他)的容忍上限,能否包容他(她)的最“下限”,是“我”能否成為“我們”的決定性因素。
5月11日, 河南鄭州的一位102歲的爺爺分享了他的婚姻心得:
“被子都是我疊,家務活基本都是我干,手都沒離開過,一直到臨走,還抓著她的手……(夫妻)矛盾是會有的,小矛盾都有,男方要讓一點,忍一點,那就解決了。”
所以在物質基礎成為可量化的“最低共識”時,那些無法外顯的情緒韌性、價值排序、溫度差異,才是真正構成時代婚姻語境里的“門戶密碼”。
04
“三觀合”VS“三觀和”
1935年,林徽因決定選擇梁思成作為終身伴侶時說:“好的婚姻不是兩個完美的人結合,而是兩個兼容的系統相遇。”
或許,真正的門當戶對,是深夜病榻前默默的守候,是價值理念沖突時的相互妥協,是面對人生風暴時共同掌舵的勇氣……
因為比起天衣無縫的“三觀合”,允許瑕疵存在的“三觀和”,更會讓婚姻在愛情退潮時,仍然可以存在一定的彈性和延展性。
而門當戶對的當代價值,也不僅在于為婚姻筑起一道可供篩選的圍墻,更在于為兩個獨立的個體提供理解世界的相似坐標。
這樣締結的兩姓之好,即使結婚證的顏色逐漸褪祛,但攜手漫漫人生路的過程中,那鐫刻在靈魂契約上印章,也會歷久彌新。
*作者:春風十里。本文首發于十點讀書會(ID:sdclass)。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
我最近在短視頻里穿的吊帶,其實不都總是吊帶裙,還有吊帶衫。今天推的這件V領緞面背心,也是基本款、經典款,買一件又可以盤活衣柜里好多衣服。
仿真絲緞面觸感如真絲般絲滑,完全符合"看起來貴,但不用力過猛"的法式穿衣哲學。仿真絲材質亢皺性強,機洗后懸掛晾干即可恢復平整,出差旅行塞行李箱毫無壓力。
大V領設計非常「顯瘦天花板」,縱向拉長頸部線條,微胖的姐妹穿起來完全沒有壓力。一共有10種顏色可選,全是純色系,穿多久都不過時。
穿起來不悶不燥、若有似無,薄而不透,超級涼快。可外穿可內搭,非常好搭配衣服。價格也不貴。我個人覺得這種經典款還是挺值得買一兩件放著的。
大家戳這個超鏈接可以了解更多詳情:《》,掃碼下方二維碼可購買。
今天的秒殺品:
↓點擊卡片進入店鋪,胖羊親自測評的產品
日常優惠活動正在進行中↓
售后請聯系客服微信:nabian7766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