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文明共同體
你是否曾以為古希臘文明是“天選之子”?
是否覺得中華文明“獨樹一幟”?
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白鋼重磅新著《地中海文明共同體——從公元前3000年到軸心時代》出版,入選2025年6月中國好書榜單,以宏大手筆將中華、印度、地中海三大文明納入同一理論框架,顛覆傳統認知!書中鮮明指出了地中海文明因缺乏單一主體文明而呈現獨特的多中心與動態博弈特征,為全球文明研究深入提供了新視角。這不僅是一部學術巨著,更是對西方中心論的深刻反思,為理解AI時代的文明對話提供了全新視角。快來一探究竟!
一部學術生涯“集大成”之作
提到白鋼老師,學界熟知他的《古波斯語教程》或聚焦近現代的《美國世紀的終結與世界體系的未來》。但這部50萬字的《地中海文明共同體——從公元前3000年到軸心時代》,被他視為“最重要”的作品!為何?
白鋼老師坦言:“此前我的各種所受的學術訓練,能夠有效地把它融合為一體的,確實是這部作品。所以就像丁耘兄在本書序言中所說的,這部作品應該比我此前的所寫的其他任何作品都更重要。”
這本書實現了多學科的大綜合(世界文明史、宗教史、語言學、世界體系學說等),構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宏大理論構想,通過“文明共同體”這一概念,經過分析地中海文明的復雜性這一理解文明互動的理想案例,呼吁讀者重新思考文明共同體的定義與價值。同濟大學張文江教授也高度評價其學術與社會價值,“白鋼老師這本書,從品質上來說,既是學者之書,同時也是思想之書。”
地中海之謎:沒有“老大”的文明如何運轉?
——地中海文明的多樣性與交互性
這本書最有獨特性的觀點是什么?白鋼老師鮮明指出:地中海文明的最大特征,是缺乏一個像中華文明共同體或印度文明共同體那樣“一以貫之的主體文明”。
他精辟分析道:地中海文明共同體存在著一個以800到1000年為周期的“擂臺賽”——地中海東岸和西岸博弈,輪番爭奪該地區的文明引導權。正是這種長期的動態博弈,“地中海文明就呈現出一個異乎尋常的多樣性,以及在這種伴隨著文明多樣性過程所產生與其它文明之間的深度互相關聯。”
(貝希斯敦銘文,《地中海文明共同體》P179)
這與我們熟悉的“單一文明敘事”截然不同。它本質上挑戰了“西方中心論”的孤立文明觀。西方中心論者常片面強調希臘文明的“獨立性”,卻刻意忽視其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周邊文明深刻的物質與文化交互。白鋼老師一針見血:他們只愿意承認一種偉大文明,卻不愿承認這個偉大者是在與其他偉大者的交互、革新乃至自我革命中才成為可能的。
地中海文明的歷史演變即是例證: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雙中心,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主導,再到軸心時代(約公元前1000年起)希伯來、波斯、希臘文明的突破,形成了深刻的政治與思想遺產。
歷史與現實:文明的生命力與平等底色
那么,評價一個文明是否偉大的標準是什么?白鋼老師引用《周易》“繼之者善也”,強調偉大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存續與適應歷史變遷的能力。
他犀利指出:“如果說這個文明特別好,他除了就是他活不下去之外,他樣樣都特別好。那么可能我們得說,恰恰我們要想的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文明還不夠好,他還沒有到能夠讓自己延續,讓自己在新的歷史條件當中實現,讓自己的生命能夠伴隨著時光的遷流,依然還能夠保持它的活性。”
在比較三大文明底色時,白鋼老師提出:
地中海:創生論
(神創造世界,存在“神由誰創造”的邏輯困境)
印度:無生論
中華:生生論
(拒絕追問起源,強調生命平等)
他特別點明中華“生生論”的平等底色:“它不承認人神之間有絕對的、不可越過的界限,不承認制作的邏輯對于生命的邏輯的優先性。”這種對不公平的高度敏感,也是佛教平等理念能在中國迅速傳播并最終通過禪宗實現“生生”與“無生”統合的原因。他呼吁珍視文明的融合奇跡,因為這種融合為當代文明對話提供了寶貴經驗。
AI時代:文明邏輯與天人關系重塑
在探討AI與新質生產力時,白鋼老師認為AI作為“能行動的努斯”(亞里士多德概念),將重塑天人關系,挑戰傳統宗教與文明觀念。他指出,AI根植于創生論邏輯,與中華文明的生生論和印度無生論形成對比,AI對于文明沖擊的影響將重塑天人關系,挑戰傳統宗教與文明觀念將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和持久”。
他更結合中國實際,點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不止于技術或生態,還涉及生產關系與人的存在方式。作為世界制造業超級大國,中國擁有海量應用場景,這將倒逼基礎研究,引發根本性的突破!
他呼吁探索中華“生生論”與印度“無生論”在底層AI研究中的潛力。白鋼老師認為AI時代的文明研究需超越學術規范,鼓勵跨領域的思想碰撞,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新范式為全球提供融合“無生、創生、生生”的新范式。
未來展望:開放性寫作與全球文明責任
面對張文江教授關于本系列作品出版多卷本的建議,白鋼老師展現了開放與務實的態度。他關于此系列作品的后續卷本寫作計劃,地中海的第二卷“從希臘化時代到13世紀”或許可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后續的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卷希望邀請更多、更年輕的學者加入,共同書寫“世界文明共同體5000年”的宏大篇章。
在中國全面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此刻,白鋼老師強調,我們國家需增強精神產品輸出能力,理解地中海文明的史學傳統能夠幫助認識當代西方,“如果要理解今天的西方,包括要理解今天的美國……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這兩位史家……所形成的某種思維定式到今天依然非常深刻地影響著西方。”
《地中海文明共同體——從公元前3000年到軸心時代》遠不止是一部歷史著作。它是一次打破認知壁壘的思想探險,一場對西方中心論的有力回應,更是一份面向AI時代文明對話的宣言書。白鋼教授以深厚的學養和宏闊的視野,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人類文明互動、思考自身文明定位的大門。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理解文明的共生邏輯,或許正是我們尋找未來出路的鑰匙。這部融合深度與廣度的原創專著,值得每一位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讀者細細品讀。
本文根據6月20日《地中海文明共同體》杭州單向空間新書分享會活動對談內容改寫,活動回顧原文載于《觀察者網》
《地中海文明共同體
——從公元前3000年到軸心時代》
白鋼 著
978-7-5760-5530-6
199.80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入選2025年6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
“文明共同體”這一概念,意味著文明論意義上的世界體系,或曰具有類似世界體系之錯綜關聯與復雜結構的文明整體。
本書以“文明共同體”概念為核心,對早期地中海文明進行了全景式考察,是融通世界歷史、世界文明史與世界體系學說的原創力作。
本書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作為前軸心時代成就代表的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蘇美爾-阿卡德文明),作為東西方文明(特別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希臘文明)之中介的安納托利亞文明,以及實現了軸心突破的伊朗文明、希伯來文明與希臘文明。本書還專門開辟一章對印度文明加以討論。
《地中海文明共同體》致力于展現古代地中海世界內部復雜而深刻的精神互動與思想聯系,進而探索在地中海文明共同體、印度文明共同體和中華文明共同體之間的精神關聯。
制作:劉曉帆
關注并設為星標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方微店購買《地中海文明共同體——從公元前3000年到軸心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