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這一天不僅標志著冷戰時代的終結,也開啟了全球政治格局的大洗牌。對于普通人來說,蘇聯解體可能意味著地圖上多了幾個國家,但對于國際社會而言,更棘手的問題是蘇聯那龐大的核武庫該如何分配。
蘇聯在冷戰時期攢下了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存,解體后,這些武器落到了幾個新獨立的國家手里,其中哈薩克斯坦分到了1410枚核彈頭,俄羅斯繼承了17500枚,而烏克蘭的情況呢?它分到了1760枚核彈頭。
蘇聯核武庫是怎么來的
要弄清楚核武器的分配,得先了解蘇聯的核武庫是怎么攢起來的。蘇聯的核武器計劃起步不算早,1940年代末才真正發力。
1949年8月29日,他們在哈薩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代號“RDS-1”。這次成功讓蘇聯一躍成為核武器國家,和美國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軍備競賽。冷戰高峰期,蘇聯的核武庫膨脹得嚇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加起來好幾萬枚。
戰略核武器是蘇聯的王牌,包括洲際彈道導彈(ICBM)、潛射彈道導彈(SLBM)和戰略轟炸機上的核彈頭。其中最出名的當屬SS-18“撒旦”導彈,這家伙每枚能帶10個核彈頭,射程超過1萬公里,直接威脅到美國本土。
蘇聯還有Tu-95“熊”式和Tu-160“海盜旗”式轟炸機,能飛到地球另一邊扔核彈。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估計他們的核彈頭總數在35000枚左右,分布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這些加盟共和國。這么多核武器,解體后自然成了燙手山芋。
蘇聯為啥解體了
蘇聯解體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背后原因挺復雜。1980年代,蘇聯經濟已經不行了,生產效率低,物資短缺,普通人日子不好過。加上民族問題越來越嚴重,各加盟共和國都想單飛。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推了個“改革與新思維”的政策,想通過經濟重組和開放救國。可惜這招沒救活經濟,反而讓政治控制松了套。
1990年,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帶頭宣布獨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跟上。1991年8月,保守派搞了個政變想翻盤,結果失敗,中央權威徹底崩了。
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領導人簽了《別洛韋日協議》,宣布蘇聯完蛋。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職,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降下來,正式散伙。解體后,核武器的分配就成了頭等大事。
核武器怎么分了
蘇聯解體時,核彈頭和發射系統主要分布在四個國家: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
俄羅斯作為蘇聯的正牌繼承國,俄羅斯拿了大頭,約17500枚核彈頭。這包括戰略和戰術核武器,部署在俄羅斯境內的導彈基地、遠東的發射井,還有北海和太平洋的核潛艇上。俄羅斯接手這些武器后,基本沒啥爭議,畢竟它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體系。
烏克蘭分到了1760枚戰略核彈頭,一下子成了當時世界第三大核武國家。這些核彈頭主要在佩爾沃邁斯克和赫梅利尼茨基的導彈基地,包括130枚SS-19導彈,每枚帶6個核彈頭,還有46枚SS-24導彈,每枚帶10個核彈頭。另外,烏津和普里盧基的33架戰略轟炸機上也有核彈。
哈薩克斯坦拿到了1410枚核彈頭,主要部署在杰爾扎文斯克和張吉茲-托貝的導彈基地,搭載在104枚SS-18“撒旦”導彈上,每枚帶10個核彈頭。還有塞米巴拉金斯克空軍基地的40架Tu-95轟炸機也裝了核彈。
白俄羅斯分得最少,只有81枚核彈頭,部署在利達和莫濟里的導彈基地,裝在SS-25“白楊”導彈上。
這四個國家加起來,核彈頭總數跟蘇聯解體前的估計差不多。分配完后,問題來了:這些新國家能不能管好這些核武器?國際社會都盯著,生怕核武器擴散出去,搞亂全球安全。
國際社會咋看這事
蘇聯解體后,核武器的分配成了國際熱點。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大國特別緊張,畢竟核武器不是鬧著玩的。特別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一下子有了這么多核彈頭,誰知道會不會出亂子。幸好,這幾個國家后來都選擇了放棄核武器,美國帶頭搞了個“納恩-盧格合作威脅削減計劃”,出錢出力幫著拆核彈,防止擴散。
1992年5月,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簽了《里斯本議定書》,說好把核武器都交給俄羅斯,這幾個國家以無核身份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協議一簽,核裁軍的路子就定下來了。西方國家也松了口氣,承諾給經濟援助和技術支持,算是給這些國家點甜頭。
哈薩克斯坦拿到1410枚核彈頭后,沒猶豫太久就決定放棄。1992年,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簽了協議,承諾銷毀或移交所有核彈頭。為啥這么干脆?一是維護成本太高,哈薩克斯坦剛獨立,經濟底子薄,養不起這堆核武器;二是國際壓力大,留著核彈容易被孤立,放棄還能換來援助。
1993年,美國派技術人員過去,幫著拆SS-18導彈的發射井。1994年,哈薩克斯坦正式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成了無核國家。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也關了門,幾十年的核試驗歷史畫上句號。哈薩克斯坦這一步走得挺穩,為中亞穩定出了力,也給別的國家做了榜樣。
俄羅斯跟哈薩克斯坦不一樣,它選擇留著核武庫。作為蘇聯繼承國,俄羅斯接手了17500枚核彈頭后,趕緊把從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運回來的核彈整合起來。1990年代初,俄羅斯經濟雖然困難,但還是掏錢升級核設施,確保這些武器靠譜。
1993年,俄羅斯跟美國簽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同意削減一部分核武器,但留夠了彈頭維持威懾力。對俄羅斯來說,核武庫是國際地位的支柱,絕不能丟。直到現在,俄羅斯還是核彈頭最多的國家,保持著大國風范。
烏克蘭拿到1760枚核彈頭后,內部意見分成了兩派。有人覺得得留著核武器,畢竟旁邊有個俄羅斯,留點底牌防身靠譜;有人覺得放棄更好,能融入西方,換來援助,還不至于被孤立。1993年,烏克蘭議會吵得不可開交,最后還是國際壓力占了上風。
1994年12月,烏克蘭簽了《布達佩斯備忘錄》,同意放棄所有核武器,換來俄羅斯、美國和英國對它領土安全的承諾。之后幾年,SS-19和SS-24導彈陸續拆了,核彈頭運到俄羅斯銷毀。1996年,最后一批核彈頭運走,烏克蘭徹底無核化。這決定當時看著挺明智,后來地緣政治一變,有些人又開始反思了。
蘇聯解體后,核武器安全成了大問題。萬一這些核彈頭落進恐怖組織手里,全球安全就懸了。國際社會趕緊采取措施,美國的“納恩-盧格計劃”出了不少力,幫著俄羅斯裝監控系統、加固設施,還幫其他國家銷毀核彈。國際原子能機構也盯著,確保核材料不亂跑。
銷毀核武器不是小事,過程復雜,成本高。核彈頭得安全拆開,核材料得妥善處理,還得防著泄漏污染環境。這活兒基本都在國際監督下干,步步小心。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全球核彈頭數量減了不少。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3年的數據,全球還有12500枚核彈頭。俄羅斯約6000枚,美國5500枚,中國350枚,法國300枚,英國200枚。雖然總數少了,但核威脅沒消失。
現在的核武器還在升級,美國搞新型核潛艇和導彈,俄羅斯推“波塞冬”核魚雷,軍備競賽有抬頭的苗頭。國際社會看著挺擔心,怕冷戰那套又回來。
國際社會一直想推核裁軍,少點核彈頭,世界太平些。2017年,聯合國通過了《禁止核武器條約》,想徹底禁核。可惜,美國、俄羅斯、中國這些核大國都沒簽,條約效果有限。
核裁軍不好搞,各國安全利益不同,技術上也有難題,加上國際政治分歧多。不過,大家還在談,爭取通過合作一點點減少核威脅,保住全球和平。
核武器這東西,就像雙刃劍,能嚇住敵人,也能毀了一切。國際社會還得接著努力,推核裁軍,管好核擴散,別讓這玩意兒壞了大事。未來咋樣不好說,但核問題肯定一直是全球安全的重頭戲,大家得一起想辦法,爭取給后代留個安穩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