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遺玉
Jade Unearthed from City Sites
石家河遺址時間跨度逾 2000 年之久,在石家河文化時期迎來發展的頂峰,擁有面積超 300 萬平方米的古城、工程浩大的城墻與城壕、復雜的水利系統、大型祭祀遺跡、大型制陶作坊等諸多遺存。在兩湖地區早期社會演進中占據了經濟、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各層面的核心地位,引領了該區域的文化發展,是研究長江中游乃至整個早期中華文明進程的關鍵。玉文化是石家河古城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造型別致、紋飾精巧的玉器集中出土于石家河遺址中心區,并廣泛見于湖北鐘祥、荊州,湖南澧縣、華容等地。
各色琳瑯
Various Shades of Jade Color
不同于同時期北方地區以牙璋、玉璧、玉圭、玉鉞等大型禮儀性玉器為代表,石家河玉器種類豐富、工藝精湛、藝術風格突出,以人頭像、龍、鳳、鷹、虎、蟬等造型的小型玉雕自成一格,兼有精美的笄、柄形器與透雕片飾等,共同構成了石家河玉文化最核心的圖像系統。此外,石家河玉器也不乏簡單的管、珠、牌等飾件和工具造型玉器作裝飾配用,也發現有極少數的玉璧、牙璋、玉琮等。石家河玉器數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寓意之深遠,改寫了我國玉文化發展史。
殮玉藏奢
The Extravagancy of Burial Jade
石家河玉器多發現于墓葬,以甕棺最為典型。江漢平原的石家河玉器大多出自甕棺,早年羅家柏嶺建筑遺跡內的玉器也可能來自被擾亂的甕棺,而澧陽平原孫家崗遺址的玉器則多見于土坑墓,文化面貌有所差異。石家河的甕棺葬多只用玉器隨葬,有的沒有條件隨葬完整的玉器,則放入玉料或半成品,足見殮玉而葬在石家河先民的精神信仰中舉足輕重。隨葬玉器數量越多、雕琢越精,越能彰顯墓主非凡的身份地位。
甕棺葬是新石器時代較為流行的一種葬俗。下葬時,開挖土坑,將所有玉器安置于墓主身上,一起放入廣肩甕中,埋入土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骨腐朽,甕棺坍碎,玉器與陶甕殘片一同落于坑底。從隨葬玉器的類型和數量可以區分甕棺的等級。隨葬神人頭像造型的等級最高,有人頭像、虎、蟬等造型的次之,僅見少量邊角料的等級更低,沒有玉器的等級最低。
精工敬神
The Craftsmanship for Worshiping
治玉在石家河是專門化的手工業,擁有獨立的工匠團體和系統的生產模式,琢玉技術也在此得到革新。半成品、邊角料和制玉工具的出土,印證了石家河玉器的本地制作;而小體量、高品質的透閃石軟玉與云母玉質,則側面反映了玉料的外來輸入特點。珍稀的玉料、局促的雕琢空間,在匠人滿懷宗教情感的磋磨刻劃之間,幻化成奇巧的造型。精工敬神,寄托對祖先神靈的敬畏之心;以玉事神,在祭祀儀式中溝通天地人神。
玉韻融通
Jade Culture in Civilization Integration
長江流域史前文明中有著三次治玉高峰—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受長江下游玉文化的輻射,石家河玉器的部分因素可以凌家灘和良渚為源頭。凌家灘玉人便可見雙耳穿孔和“介”字形冠等要素,虎、鷹、龍等神靈動物則豐富了玉器題材;良渚神人形象與高超的治玉工藝也影響至長江中游。石家河玉文化正是在融合與創新中形成。
玉澤百代
Jade Culture Passed on for Generations
石家河玉器之奇美亦為后世共識,深深影響了中華玉文化。夏商時期的二里頭、盤龍城、殷墟等重要遺址均有石家河風格的玉器,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隨葬于婦好墓中的玉鳳。兩周時期,不少貴族墓葬也隨葬石家河風格玉器。及至清代,石家河玉器仍為皇室顯貴珍藏。這些玉器有些是古玉收藏,有些為后世改制,有些則是模仿琢制的。
神玉賞珍
本文由 張睿洋 鄭佐一 摘編自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 編《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8931-0
定價:318元
賽博古
微信號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