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城區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校地共建揭牌儀式舉行
16名大學生到鋼城區開展學習實踐活動
為深化校地合作,助力 “海右人才節”,精準對接高校人才資源與區域發展需求,持續擦亮 “青鳥計劃” 品牌,7 月 14 日下午,團區委組織開展鋼城區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校地共建揭牌儀式暨大學生實踐活動。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育工委書記靳玉波出席活動并致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團委書記杜鵬,現代手工藝術學院副院長惠巖,團區委主要負責同志,區委組織部人才辦、顏莊街道、瀾頭古村非遺文創園、濟南鯨喜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同志以及實踐大學生代表 30 余人參加活動。
此次共建活動緊密承接前期暑期實踐成果。自 7 月 12 日起,山東工藝美院 16 名多專業學生已在瀾頭村展開實踐。當天,他們首先學習體驗了鐵藝鍛造技藝,由北京建筑大學客座講師、非遺傳承人亓振老師講授中國古代鐵器發展史和當代鐵藝產品發展現狀,并現場帶領學生們體驗古法冶煉鍛造技藝。在鐵匠鋪內高達 40 多度的環境下,同學們仍耐心聽課并揮汗實操,切切實實體驗了一把 “趁熱打鐵”。第二天,在 “一顏萬年” 文化探索研學中心,非遺傳承人鞠玉修老師為大家講授并帶領大家親手制作了傳統非遺 “掐絲琺瑯”。
“本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 16 個學生來自 9 個不同專業,我給他們設計了兩個主題實踐內容,一個是《鐵藝產品如何向潮流化發展》,另一個是《結合鋼城本地特色開發文創產品》,同學們發揮各自專業特長,自發分成了實踐報告組、拍攝剪輯組、室內設計組和文創開發組,各負其責,緊鑼密鼓地去做自己的主題實踐內容。” 瀾頭古村非遺文創園主理人賈子龍說。學生們圍繞這兩大課題,分組投入實踐報告、影像記錄、空間設計及產品研發等工作,以青春智慧探索文化賦能產業的新模式。
活動伊始,與會人員實地探訪吳家大院、鐵藝基地、瀾顏書局、“一顏萬年” 文化探索中心,感受瀾頭古村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與蓬勃的鄉村產業。與會人員還觀看了鋼城區人才宣傳片,感受這片熱土的發展活力與機遇。
靳玉波在致辭中表示,瀾頭古村是鋼城文化根脈的活態載體,此次共建將聚焦非遺數字化傳播與活態傳承,加速學生創作的鐵藝、琺瑯等文創成果轉化應用,同步開展常態化美育培育計劃,期待青年學子以古村為畫布,用創意筆墨繪就鋼城文化振興新畫卷。
隨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團委與濟南市鋼城區顏莊街道簽署《校地共建戰略合作協議書》。與會領導為共青團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委員會實踐育人基地、“匠心文創” 非遺創作基地揭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優秀實踐學生代表分享了在瀾頭古村非遺文創園的實踐成果與成長感悟,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此次活動高度契合校地雙方需求,通過搭建實踐平臺,為雙方在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開辟了廣闊空間。此次共建揭牌標志著顏莊街道校地融合模式邁向 “制度化深耕” 新階段,不僅為山東工藝美院學子搭建起觸摸大地脈搏、施展專業才華的廣闊平臺,更開啟了鋼城區依托高校資源、推動文化傳承與產業升級、加速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下一步,團區委將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持續深化與高校的聯動協作,推動校地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為青年人才在鋼城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搭建平臺,為服務 “海右人才節”、建設現代化高品質美麗鋼城持續注入青春動能。顏莊街道也將以此次共建為契機,依托兩大基地,深度挖掘非遺文化內涵,借助高校創意力量,開發多元文旅產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讓瀾頭古村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生,實現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共贏發展。
小提示
在鋼城,一個公眾號就是零距離
點擊下方名片 關注 “鋼城區零距離” 公眾號
回復【機場】了解 鋼城到濟南機場公交線路!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了解鋼城的窗口,多一條愛上鋼城的理由,關注 “鋼城區零距離”,33 萬鋼城人都愛看。?
還可以在抖音和小紅書搜索“鋼城零距離”關注我們哦~
鋼城資訊
編輯:亓英豪
來源:顏韻新聲、青春鋼城等
↑長按識別添加編輯,加入鋼城拉呱群
廣告位出租 商務合作可聯系我們
點心心
說兩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