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王璐璐)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801所的機加車間里,激光焊接設備閃爍著細密的光芒,北理工特立書院學生丁苗苗屏息凝視——那條均勻的焊縫背后,是“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的航天十六字方針,更是中國航天人六十載的匠心傳承。這是徐特立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在上海的一幕,也是學院將思政課堂搬到國之重器一線的生動縮影。
北理工徐特立學院社會實踐團
今年暑期,徐特立學院379支實踐團、2600余名師生奔赴上海、江西、廣東等14個省市,開展“行走的大思政課”。從上海801所火箭發動機裝配線到江西宜春“亞洲鋰都”的礦山車間,從贛南革命老區的數字助農到珠海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研學,特立學子用腳步丈量國情民情,在知行合一中鍛造拔尖創新人才的擔當脊梁。
“在王家坪革命舊址,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的教科書。透過草鞋、煤油燈,我們觸摸到信仰的溫度。”實踐團成員周久皓在延安錄制微黨課時感慨。當退伍大學生霍凱旋在井岡山挑糧小道上汗流浹背時,他真切體會到:“信仰的力量,就藏在這一步一個腳印的堅守里。”“在龍華烈士陵園,我看著墻上的‘前仆后繼’銅匾,突然明白了何為‘領軍人’——不是獨行,而是帶著使命奔跑。”實踐隊員夏相蘊在感言中寫道。
北理工徐特立學院實踐團
把課堂延伸到社會深處,是徐特立學院深化思政教育的關鍵一招。北理工徐特立學院黨委書記馮慧華多次強調:“要把紅色基因和基層實踐轉化為兩本鮮活的教材,引導學生從‘知中國’走向‘服務中國’。”
在珠海淇澳島,學生們頂著烈日記錄紅樹林生態數據,為社區設計AR文旅地圖;在山西方山縣支教課堂,“未來科學家”實驗讓鄉村孩子近距離感受物理的奇妙;在江西,學生們開發的微信小程序幫助寧都縣坪田壩村的“月伴灣”民宿接到首個省外訂單.......
近年來,北理工徐特立學院育人成效顯著,本科生獲省部級以上科創獎勵1088項,參與率躍升至85%;多人入選“徐特立獎學金”,創校史新高。(圖片由北理工徐特立學院提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