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刷短視頻、打游戲、看直播、遠程辦公時,都離不開“互聯網”。
但很少有人知道,支撐這一切的核心基礎設施,不是我們家里的Wi-Fi路由器,也不是天上的衛星,而是深埋在海底、默默無聞的——海底光纜。
正是這些光纜,才讓世界真正連成一張網。
如今,全球430多根海底光纜連接著地球每一個角落,總長度相當于繞地球35圈。
接下來我將帶你走進這個鮮為人知卻極為關鍵的行業,了解中國如何打破西方壟斷,又為何引發美國的“極度緊張”。
海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
很多人以為海底光纜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才出現的新技術,但實際上,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
1850年,英國工程師首次在英吉利海峽鋪設了連接英法之間的海底電纜,用于傳遞電報。
當時的技術非常原始,甚至漁民還誤以為電纜是“怪魚”,把它從海底拽了上來。
8年后,世界上第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鋪設完成,連接英國和美國,維多利亞女王甚至通過這條電纜向美國總統發出賀電。
這一舉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人類通信從“大陸級”邁向“跨洋級”。
在之后的百年里,隨著科技進步,海底電纜逐步優化,通信能力持續提升。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幾乎所有國家間的通信都依賴于海底電纜。
直到1988年,第一條現代意義的“光纜”問世,采用光纖傳輸信號,傳輸速率比電纜快了數百倍。
這條光纜連接了英國、法國和美國,長度達到6700公里,配備3對光纖,每對傳輸速度為280Mb/s,為現代互聯網的跨國通信奠定了基礎。
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步伐也不算晚。
1990年,中國與日本、美國合作啟動中日光纜建設項目,線路從上海通往日本宮崎,1993年正式投入使用。
自此之后,中國正式加入海底光纜技術國家的行列,逐步積累起豐富經驗。
截至2024年,全球海底光纜數量已超過430根,總長度達到驚人的130萬公里。
這些光纜將全球幾乎所有大陸連接在一起,除了南極沒有覆蓋,其他區域全都在網中。
也正因為如此,海底光纜成為世界最核心的通信基礎設施之一,支撐著全球98%以上的跨境數據傳輸。
鋪設海底光纜有多難?
雖然我們平常看不見摸不著,但海底光纜的鋪設卻是一項極其龐大、復雜又昂貴的系統工程。
光纜本身不同于陸地上的電線,它需要具備極強的防腐蝕、防水和抗壓能力,才能在幾千米深的海底正常工作數十年。
鋪設過程的第一步,是由專業的勘測船和水下探測器,對海底地形進行詳細掃描,避開巖石、海溝、珊瑚礁等障礙物,規劃出一條最安全且經濟的鋪設路徑。
這個環節非常關鍵,因為一旦路線錯誤,可能導致海纜斷裂甚至整個工程報廢。
隨后,就是主角——光纜鋪設船登場了。
這種船的體型龐大,比如我國自主建造的“龍吟九號”,長達155米,寬23.2米,一次可以裝載1萬噸光纜,相當于能橫跨整個太平洋的長度。
它通過特制的放纜系統,將光纜逐米緩緩沉入海底。
鋪設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一般控制在每天200公里左右,確保纜線不被拉斷或扭曲。
除了船,還有一個核心工具就是“海底挖掘機”,學名叫“埋設犁”。
這個設備就像“海底耕地機”,能在海床上挖出2到3米深的溝渠,再把光纜埋入其中,隨后利用海流將泥沙自然回填,以此保護光纜不被漁網、錨鏈或地震破壞。
整個工程涉及數以千計的技術人員、工程師和遠洋工人,周期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
一旦工程完工,光纜將穩定運行二十年以上,為全球提供高速、穩定的通信服務。
正是因為海底光纜鋪設技術門檻高、投入大、周期長,所以全球真正掌握全套技術并能獨立實施鋪設的企業,至今只有4家:美國SubCom、法國阿爾卡特、日本NEC和中國的華海通信。
每一家公司都擁有大量自主專利、高端設備以及覆蓋全球的項目經驗。
可以說,他們才是支撐全球互聯網正常運行的“幕后王者”。
華海通信的崛起
華海通信是目前中國唯一具備海底光纜整體解決方案能力的企業。
它的前身是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一度是華為最具潛力的全球業務之一。
但正因為發展太快,引起了美國的極度警惕。
美國政府多次施壓,最終導致華為不得不在2019年將海底光纜業務剝離出售。
當年11月,亨通光電收購華為的海纜資產,成立了新的“華海通信”公司。
華為也從中獲得了3.01億元現金,并成為亨通的第三大股東。
這一變動并未讓業務受阻,反而讓華海通信在之后幾年實現了更快增長。
重組前,華為海洋的年營收就已超過16億元,而重組后,華海通信在國際市場上迅速擴張。
截至目前,已承接全球134個項目,總鋪設長度達9.4萬公里,占據全球項目交付的23%。
這一成績甚至超越了日本和美國企業,成為全球交付量最大的海纜企業。
相比之下,美國SubCom承接項目超過200個,總長度約84萬公里。
法國阿爾卡特完成220多個項目,鋪設超過60萬公里,日本NEC也鋪設了30萬公里左右。
從整體實力來看,中國的市場占比仍有提升空間,但在增速和項目交付方面,華海通信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美國為什么打壓華為的海纜業務?
表面理由是所謂的“國家安全”,但本質上仍是市場競爭和利益爭奪。
海底光纜不僅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更是戰略資源,關乎國家之間數據流動的主權和安全。
在AI、云計算、大數據迅猛發展的今天,誰控制了光纜,誰就握住了全球數字命脈的一部分。
另外,全球海底光纜市場規模巨大。
據統計,中國電纜行業2023年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元,未來預計將增長到1.6萬億元。
與此同時,光纜更換的周期也即將到來。
全球約40%的光纜鋪設于2000年前,使用壽命已經到期,未來5~10年將迎來大規模替換與新建熱潮。
正因如此,全球海底光纜業務被譽為“高利潤、高壁壘、強戰略”的黃金賽道。
而中國企業的快速崛起,自然引來了某些國家的“重點關注”。
結語
海底光纜,雖深藏海底,卻連接著整個世界的神經中樞。
從英法電報時代到今天的AI數據狂潮,它始終是全球通信的主角。
表面上,它是一條條光纖構成的線纜,實際上,它是一國信息主權、技術實力和經濟利益的體現。
今天,中國企業已經站在了這一全球戰略行業的前列,而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正在加大“遏制”力度。
未來,隨著數字世界全面滲透現實社會,海底光纜將成為新的博弈焦點。
中國能否在這場競爭中穩住身位,贏得主動,不僅關乎科技實力,更關乎國家在數字時代的話語權。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全球海底光纜產業研究報告》 中國信通院 2023年
《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后來都怎么樣了》 中國經濟周刊 2020年12月15日
《萬噸級遠洋通信海纜鋪設船下水》 新華社 2023年3月30日
《萬水千山一線牽——海底光纜你不知道的事》 中國電信 2024年11月7日
《海底電纜是如何鋪設的?水下電纜壞了要如何維修》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2022年3月3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