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但胖胖想說,惻隱不難,行動才難。
古時有義,人爭為之;今日有義,行者卻四顧而懼。
不是沒人想救,而是沒人敢救。
在當下這個凡事都能被上綱上線、被斷章取義的輿論場里,善良成了一種高風險操作。
你多伸一只手,就可能被貼上動機不純的標簽;你多走一步,就可能被惡毒揣測、誅心定罪。
動作錯了是“越界”,動作對了也能被說成“別有用意”;做多了,說你表演;做少了,說你冷漠;干脆不做,還說你沒人性。
不止是人心涼薄,是世道太荒誕。
寒心的,不是沒人感謝你救人,而是你剛救完人,就有人開始琢磨你的動機。
鹽堿地里,長不出良善,卻長出了一地揣測與陰謀論。
這話聽起來或許沉重,但它不是虛構。
7月14日,九派新聞報道了一件真實發生的事:
事情發生在湖南衡陽,7月12日,一名女子突然在路上昏倒,面色蒼白,手腳無力,失去脈搏,也失去了意識。
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正好路過的一位醫生已經先行跪地施救,但很快因體力不支呼救求助。
就在這時,另一名中年男子盤先生沖過馬路護欄,跪地參與施救,與醫生輪流進行心肺復蘇,持續了整整十分鐘。
要知道,這行為本身就已經超過了99%的人,而他們,只是想搏命搶救一條生命。
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位把人從鬼門關前拉回來的“好人”,事后卻被輿論推上了風口浪尖。
有網友開始質疑他在急救過程中的動作,說什么“為何不是女的來按”、“有襲胸嫌疑”、“看起來不像在救人”……
要不是新聞媒體采訪了當事人,還原了當時的狀況,恐怕這場莫名其妙的“正義審判”早就把他釘在了輿論的恥辱柱上。
盤先生,這位救人的男子,是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醫學教師。
據媒體報道,他當天帶著孩子出門,路過事發現場時,剛好有一名醫生正在為倒地女子施救,因為疲勞而向周圍人呼救,他說自己沒有猶豫,立刻跑過去幫忙,和醫生一起輪流做心肺復蘇,直到救護車到場。
這一切不僅有醫生在現場配合,還有視頻資料作證。
更重要的是,患者在他和醫生的努力下恢復了微弱呼吸和脈搏,這說明救助是有效且及時的。
他說,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經過網絡曝光后,卻引起了這么大的輿論,這讓他感到后怕。
“我當時要是知道事情會發展到這樣,可能不會選擇施救,太令人寒心了。”
盤先生的同事也聽說了此事。
他表示,盤先生為人很好,平時愛打籃球、足球、跑步,是個很正能量的人。
“我也不理解,盤先生救人為何遭到指責。在我看來,生命大于一切,網友的話真的有些吹毛求疵。”
但就是這么一個挽救生命的舉動,卻在網絡上被審視、被懷疑、被放大。
這是當下很悲哀的一幕,也是公共輿論氛圍中的某種“病態”:
網友們早已不滿足于事件本身,更熱衷于對人性的“考古”“亂加揣測”。
好事要翻底細,善舉要解剖動機。
好像沒有一點污點,就不足以打消它們的“動機拷問癖”。
這已經不是在“監督”,而是在“審判”。
不是基于證據的判斷,而是基于揣測的指控。
對了,胖胖還想強調一點,在現代網絡語境里,“審判”早就不需要證據,“情緒”就是法槌,“猜測”就是刑具。
你越是做得多,就越是容易被人揪住“邊角料”,說你圖什么、要什么、演什么。
而網絡上的這些聲音,并不是發聲者需要為之負責的,他們打下的每一個字,都不需負責,可言語的刀鋒卻割在了真正行動者的心頭。
咱們換位思考,這事換在你身上,你還敢不敢救人?
這就是盤先生所說的“寒心”。
讓人心涼的,從來不是現實的艱難,而是你剛從冰水里把人撈起來,岸上就有人揣測動機嘲諷你是不是故意跳進去的。
而,輿論的這種病,似乎還在蔓延。
現在我們常說“環境戾氣重”,可這戾氣從哪來?為什么一個人做好事還要承擔心理代價?為什么公眾面對一個好人,第一反應是“他是不是別有用心”。
這背后是有很多成因的:
一方面,是社交媒體的傳播機制,它更傾向于推送情緒激烈的內容、更愿意放大沖突和懷疑。
這導致很多時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真相,而是“觀點先行”的解讀。
另一方面,是社會信任體系的持續瓦解。
人們在不斷的被騙、被誤導、被傷害中,形成了某種“防御性揣測”。
他們不再輕易相信善意,也不再輕易認同好事。
但即便如此,難道就可以接受這種“好人寒心”的常態嗎?
不能。
如果這個社會連“救人”都需要三思、都要提防被誤解,那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環境出了問題。
胖胖有時候覺得,這些人是不是該反過來想想,那些在評論區指責盤先生的人,他們真的在乎那名女子的命嗎?
他們真的能提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他們敢站出來,哪怕替代一秒鐘的按壓嗎?
很多時候,他們誤以為自己在“監督”,其實只是站在岸上,對跳水救人的人評頭論足。
再設想一下,如果盤先生不是醫學老師,而是一個普通工人;如果那一刻不是有醫生在場,而是他一個人救;如果沒有人拍視頻為他作證,他現在的處境會不會更糟?
我們,到底是希望社會上多一些敢于施救的人,還是更想看到熱心者被潑冷水,被潑臟水?
現實已經足夠冰冷了,再把“懷疑”,把“猜忌”,把“自我臆斷”放到臺面上,這真的對嗎?
再這樣下去,愿意出手的人只會越來越少,而鍵盤后面的人卻越來越多。
如果人人都怕被誤會、怕被誣陷、怕被網暴,那到最后,還會有人敢扶起倒地的人嗎?
很多問題的形成,在胖胖看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但至少,不應該把冷漠包裝成理性,把刻薄扮成正義。
當這些人質疑一個救人者的時候,有沒有先問問自己:
你在那個當下,會怎么做?你又有沒有那個勇氣?
善意不該是一種被審查的行為。
它該是我們社會最后的底線,也是人性最柔軟的部分。
讓做“好人”,變成了一種需要勇氣的冒險,這真的對嗎?
胖胖記得有一次在廣州搭地鐵,一個大媽在扶梯旁摔倒了。
當時胖胖愣住了,也猶豫了幾秒。
扶不扶?胖胖說實話,不敢扶。
怕出事,怕惹麻煩,怕說不清。
可基于本能也不忍心就這么看著。
就在這時候,我和旁邊另一個也在遲疑的人對視了一眼,最后我們還是把大媽扶了起來。
怕事、怕誤會、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些念頭,胖胖不否認自己也有。
可能當時胖胖顧忌的,不是扶人這件事本身,而是它之后可能帶來的麻煩。
不是怕善意,是怕善意之后的“未知”。
我們現在要做一件本來出于本能的好事,往往要先問三遍:
值不值得?安不安全?能不能說得清楚?
荒唐的是,這種猶豫,在將來可能也會成為本能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