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我國首個深水高壓氣田 “深海一號” 二期項目近期實現平穩生產,油氣日產量超預期,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穩定的清潔能源供應。
該項目采用行業首創的 “水下生產系統 + 淺水導管架平臺 + 深水半潛式平臺遠程操控系統” 開發模式,通過整合崖城 13-1 氣田等現有設施,構建起覆蓋 170 公里海域的超大規模生產集群。
超預期產能與技術突破
二期項目部署的 12 口生產井單井產量均超過設計預期,測試階段最高單井日產量達 83 萬立方米。
通過自主研發的 5 項世界首創深水高壓鉆完井技術,包括高密度無固相完井液替代昂貴的甲酸銫(成本降低 70%)、人造金剛石鉆頭噴射建井技術等,作業效率提升 30% 以上,工程質量合格率 100%。
例如,創新的乙二醇再生回收系統優化和凝析油外輸泵改造,成功解決了高壓氣田運維中的世界級難題。
全面投產后,“深海一號” 整體日產能達 1500 萬立方米,年產氣量超過 45 億立方米,相當于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
這一產能提升使該氣田成為國內產量最大的海上氣田,其供氣能力可滿足約 2000 萬戶家庭年用氣需求。
大灣區能源保障與綠色轉型
氣田所產天然氣通過海底管道輸送至三亞南山終端,再經天然氣管網覆蓋香港、珠海等地,直接服務于大灣區燃氣電廠。
以廣州珠江電廠為例,其燃機機組使用深海天然氣后,供電煤耗從 300 克 / 千瓦時降至 260 克 / 千瓦時,單臺機組年減排二氧化碳超 100 萬噸。
這種清潔替代使大灣區天然氣發電占比從 2020 年的 18% 提升至 2025 年的 25%,有效緩解了區域電力供需矛盾。
在迎峰度夏等用電高峰時段,氣田可通過南山終端遠程調控系統,實現日供氣量彈性調節,確保電力穩定供應。
例如 2025 年臺風 “蝴蝶” 期間,通過遠程操控系統維持了 95% 的產能,避免了約 300 萬立方米 / 日的氣量損失。
產業鏈帶動與戰略意義
項目國產化率超過 92%,帶動了水下生產系統、7MW 級航改燃氣輪機等核心裝備的自主化突破。
其中,太行 7B 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體積較傳統機型縮小 40%,在南海高鹽霧環境下實現連續運行超 10000 小時無故障。
這種技術突破不僅降低了對進口設備的依賴,還推動形成了覆蓋勘探、設計、建造的全產業鏈,累計培養深海技術人才超 2000 名。
從戰略層面看,“深海一號” 二期的成功投產標志著我國掌握了深水高壓氣田開發的全套技術體系,為后續寶島 21-1 等超深水氣田開發奠定了基礎。
其 “深淺結合” 的開發模式,更為全球深海油氣資源高效利用提供了中國方案。
據測算,該氣田全生命周期可替代標煤約 1.3 億噸,減排二氧化碳 3.5 億噸,相當于種植 9.6 億棵樹。
未來,隨著二期產能的進一步釋放和配套電網升級,大灣區清潔能源供電比例有望在 2030 年前提升至 40%,為實現 “雙碳” 目標提供重要支撐。
這種從 “深海氣田” 到 “清潔電力” 的能源鏈路,不僅保障了區域能源安全,更展現了我國深海開發與綠色轉型的協同發展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