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根據嘉定區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工作推進會部署安排,區精神文明辦聯合區融媒體中心,會同區委社會工作部、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委、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衛生健康委、區市場監管局、區民族宗教辦、團區委等相關部門,聚焦紅白事移風易俗宣傳引導,6月29日起推出“我嘉新風”系列報道。通過反映婚姻、殯葬領域的典型案例和民生政策普及,挖掘移風易俗經驗舉措,倡導形成社會文明共識。
7月11日,在真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樓,粉紅的墻面上掛著繽紛的愿望,時鐘剛走過9點。走進安寧療護病房,陽光照進來顯得明亮不少,胡阿姨的床位就在窗邊。
“阿姨,今天感覺怎么樣?吃飯還吐嗎?我再給你簡單地做個檢查。”
“前兩天還吐了,現在好多了。”
74歲的胡阿姨正握著醫生的手,一邊慢慢回答自己的情況,一邊看向記者。她告訴記者,自己在2023年7月住進了這里。“當時老是嘔吐,24小時要人陪,家人也要工作分不開身。后來我妹妹把我接到了這里。這里的護工照料得很細致,會給我放喜歡的音樂,晚上睡覺也陪在旁邊。”
2年時光在一天天的陪伴中度過,對于住院醫師汪學位來說卻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數字。“胡阿姨確診了右腎透明細胞癌Ⅳ期并伴有全身多發轉移,一般平均生存期只有16.6個月,但胡阿姨現在的癥狀非常平穩。”汪學位在日常的查房中明顯感受到了胡阿姨的轉變,“目前她的疼痛情況有了明顯緩解,嘔吐頻率也有所下降,心情也在逐漸變好。”
“安寧療護并非放棄對患者的積極救治,我們會開展很多活動幫助老人走出病癥的陰霾,也會幫助患者的家庭和親屬能夠平靜面對親人的離世。”真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醫師陸仁英說。
據了解,真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2014年11月開展安寧療護服務,目前中心內有核定床位80張,其中10張為安寧療護床位。病房內,專業的醫生、護士、醫務社工、營養師組成日常服務團隊,同時有中醫醫生、藥劑師、心理咨詢師參與,為患者提出個性化療護建議。
作為上海市首批安寧療護試點,嘉定致力于面向因危及生命的疾病而遭受痛苦的患者及其家屬,推進安寧療護工作。通過藥物治療、推拿、按摩、音樂療法、芳香療法等無創無痛項目,最大程度地緩解患者身心痛苦與不適,關注患者及其家屬的情感體驗,致力于幫助患者與家屬減輕精神負擔,廣泛普及生命健康知識,讓群眾正確認識、科學看待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筑起抵御陳規陋習的科學防線。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門診、病房服務已實現全區覆蓋。
記者從上海市衛健委獲悉,截至目前,上海全市可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醫療機構有261家,覆蓋24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3家綜合性醫院。當前,上海已將安寧療護服務納入《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2022版)》,初步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重點、機構和居家相結合的安寧療護服務網絡。
人生的開始總是被滿懷期待,
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迎來的是嶄新的未來;
人生的結束也該被認真對待,
回首歲月里留下的美好,
我們也需要好好告別。
撰稿:徐宸逸、陸佳琪(通訊員)
攝像:茆澤豪(實習)
編輯:唐敏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