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上海不少“大客流”的地鐵站周邊,都在通過開辟停車空間、設置電子圍網等方式,解決一些共享單車帶來的矛盾沖突,也由此將“共享單車治理”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重新擺上桌面。
上海,如何管好這些車?在今天下午的第四屆浦東城管論壇上,長達105分鐘、時時有些火藥味的“全民大討論”,就是圍繞共享單車帶來的城市治理問題。參與討論的政府單位、專家、市民有百余人,論壇旗幟鮮明地亮出矛盾的核心——怎么把共享單車管理從便利獨享,變成責任共擔?
管好單車企業就夠了嗎?
過去,“板子”基本上是打在單車企業身上。《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規定,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對違規停放的車輛未及時清理的,根據情節不同,處以10萬元以下規模不等的罰款。
一旦有投訴或者違規現象,也是直接增加企業成本。美團單車方面的一位管理者就透露,市民每打一個客服電話,后臺的客戶服務成本大約在10元左右。不少街鎮也都設定了標準,企業未能及時清運的車輛,如果由第三方清運公司幫忙清理了,也要支付一輛車8元左右的費用。
經濟杠桿加上了,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誰之責?這是這場論壇的底層邏輯。
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擁抱共享單車這種交通工具差不多有10年時間。10年里,有關單車治理的顯性矛盾一直存在,比如亂停放,影響老百姓出行;比如投放“旱澇不均”,有些地方沒車可用,有些地方車輛閑置。
隨著《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的施行,針對單車公司不及時清運的問題有法可依了,但仍有不少隱性問題。比如上海共享單車限額110萬輛,但各家單車公司似乎都有超量投放的嫌疑,導致城市道路系統超負荷運轉;比如清運過程漫長,不僅帶來新的交通阻塞問題,還耗費了不少經濟成本、社會成本。
現場的討論者顯然已經意識到,共享單車問題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管理問題,而是要找到多方博弈的共贏點。這個“多方”,包括城管、交警等政府單位,共享單車公司,以及第三方清運主體,當然,也包括每個單車的使用者。
一些市民和專家在現場提出建議,能否在現有的管理體系中,進一步調動群眾自治的積極性。很長一段時間里,違規停車的個人,是不承擔成本的。“如果一個騎行者始終尊重規則,按照規范停放,那么下個月的騎行卡是否可以予以優惠?如果一個騎行者總是亂丟亂放,為了圖個人方便影響了馬路秩序,是否可以提高他的月卡金額?”
也有人提出,絕大多數區域的違停現象,并不是因為市民素質導致的。“主要還是有限停車區域和無限需求的不匹配。著急上班的通勤黨,哪一個不想把車停在盡可能靠近地鐵站的地方呢?究竟是市民的壞習慣帶來了秩序的混亂,還是秩序的混亂培養了市民的壞習慣?”
更重要的,要厘清市場主體、政府部門、使用個體之間的責權邊界。共享單車絕不可能是純粹的盈利的載體,當它發揮民生作用時,各方應該承擔什么成本,這筆賬恐怕要算得更清楚些。
“超投問題”如何得解
討論期間,老百姓七嘴八舌地當場反映了一些治理難度較大的區域,如廣蘭路地鐵站、張江高科地鐵站、金科路地鐵站等等。都在張江。
張江城管“自爆”的問題更全面。他們介紹,目前43平方公里的張江鎮實際上已經有20多個單車淤積點了。之前為了解決這些地鐵站點的共享單車堆積問題,政府設立了電子圍網。圍網內禁止企業投放單車,禁止市民停放單車。結果就是,堆積問題外擴到了圍網之外,同時,還有不少老百姓抱怨政府“一刀切”。
有些地段的問題是潮汐式的,也有些區域的問題波及全天候。下午2點30分左右,根據浦東城管無人機實時拍攝的畫面,花木街道、金楊新村街道的局部路段,仍有共享單車停放在非機動車道上的現象出現,一些城管隊員一眼認出,這背后很可能涉及單車企業的超投問題。
超投,一個過去不可言說的“秘密”。在城市投放總量限定的前提下,每家單車公司在每個區域的投放量都有一個額度。但根據浦東不少街鎮一線城管的觀察,整個轄區的單車總量都遠遠超過限定額度。
比如濰坊新村街道,根據測算有7000輛車可基本滿足轄區居民使用,但最近幾個月,城管隊員排摸的總量數據,平均每天都在12000輛以上。
花木街道原則上的單車數量是12000輛,但一線城管隊員透露,“16000輛可能都是保守數據。”
陸家嘴街道、張江等白領人群集聚的地方更不用說。張江好在還有空間腹地大的優勢,陸家嘴區域的城管擔心,即便把清運能力、管理能力拉到極致,整個陸家嘴區域的單車承載數量,還是遠低于實際管理的數量。
當然,面對“超投”問題,單車公司也有自己的困境。目前市面上黃、綠、藍三種顏色的單車,背后就是三家不同的市場主體。眾所周知,投放單車的目標,是盡可能提升車輛的周轉率。上海目前總量是控制的,但各個區域單車數量并沒有明確約束的情況下,任何一家企業都希望把車輛投放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從而搶占市場。單車圍城的背后,其實是高度的市場競爭。
“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共享單車,究竟是公共資源,還是經營性產品?”討論中,上海邦智商務咨詢有限公司談判專家潘黎的觀點,導向問題的實質。
目前,絕大多數區域面臨的單車治理問題,歸根結底是有限的城市空間與空間使用權利的矛盾。一些城管隊員建議,應該將“總量管理”細化成“網格管理”,將投放的額定量具體到每個街鎮,既保證郊區不會無車可用,也避免市區車輛超過治理能力。
清運效率有望提升
討論中,單車的清運一度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一位城管隊員“吐槽”,自己曾細致觀察了單車公司清運車輛的過程,原以為可以“很快”,沒想到三家公司必須依次把廂式貨車停在路邊進行單車的清運。有時候,一家單車公司為了清運車輛,需要把一條4車道的道路,占用2條車道約半個多小時。
“各收各的”,是目前影響清運的主要問題。當天現場,無人機傳回一段實時畫面:約100米左右的道路上,停滿了各色單車。青桔單車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如果要把這些違停的青桔單車全部接走,大概需要將近2小時。
浦東不少街鎮也想了一些辦法。比如濰坊新村街道推出了共享單車治理平臺。如果5分鐘內單車企業沒有接單,或者60分鐘內沒有完成處置以及清運不徹底的,工單將自動流轉至第三方處置。24小時值班的第三方公司,采購了大型廂式貨車,一車可以清運85輛單車,且不分單車顏色,效率更高。
還有一些街鎮索性試點讓單車公司“包干”街區。比如張江鎮就按美團、哈啰、青桔的市場配額劃分運營區域。在劃定的“片區”內,企業必須跨品牌清運淤積車輛,倒逼其優化投放策略。
花木街道建立“企業考核淘汰制”,將運維實效與運營配額掛鉤。不過,也有一些執法隊員坦言:“執法實操中往往容易遇到取證困難的問題,而舊的處罰自由裁量過期,新的裁量未確定,綜合來看較難有效保障現實中共享單車造成的道路淤塞,引發交通秩序亂象等的治理實效。”大家呼吁完善法規體系,比如明確超量投放、數據造假等行為的處罰標準,讓執法行之有效。
記者發現,截至目前,“浦東城管論壇”已經連續辦了四年,議題從占道設攤到社區治理,從市集煙火到共享單車。現場的“火藥味”更濃了,討論也越來越觸碰到了“真問題”。 浦東新區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把這樣的論壇辦在老百姓身邊,也是希望形成“問題發現-快速響應-閉環解決”的全鏈條機制,最終能夠把居民的共性需求轉化為具體服務舉措,切實解決好城市治理中的問題、難題。
原標題:《上海110萬輛共享單車,“圍城現象”嚴峻,全民大討論能否解決問題?》
欄目主編:唐燁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杜晨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