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劃近4個月后,華大九天(301269.SZ)收購國內EDA明星公司芯和半導體的交易未能修成正果。
7月9日晚,華大九天發布公告稱,由于交易各方“未就交易核心條款達成一致”,決定終止本次交易。
01
哪些方面沒談妥?
這起并購,原本看起來算是“順理成章”。
華大九天作為國內EDA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其產品已覆蓋模擬芯片設計全流程,此外還擁有存儲電路設計、射頻電路設計、平板顯示電路設計等多個EDA全流程工具系統,但在數字設計和晶圓制造領域尚未實現全面覆蓋。
而縱觀國際EDA巨頭的發展史,通過并購擴張補充產品線是必由之路。就在剛剛,國際EDA巨頭新思科技(Synopsys)以350億美元收購安似科技(ANSYS)獲得了中國批準。
而在本土EDA行業,芯和半導體在系統級仿真與先進封裝等方面具備領先優勢,通過并購與華大九天結合,二者業務互補,完全符合產業發展邏輯,但雙方為何最終失之交臂?
在華大九天7月11日舉行的說明會上,有投資者提問,“是哪些方面沒有談妥?”對此,公司方面只是引用公告措辭進行回應,并未進一步說明具體原因。
盡管交易雙方均未透露交易告吹的具體原因,市場與行業人士普遍認為,收購估值應是導致交易失敗的核心因素。
據公開信息,芯和半導體自成立至今已完成七輪融資,雖未披露具體估值與融資金額,但有消息稱其數輪融資金額均已過億,表明原本估值已不低。
02
估值博弈是關鍵
根據華大九天此前披露的重組預案,芯和半導體2024年營收為2.65億元,凈利潤4813萬元。在極為內卷的未上市本土EDA企業中,能夠實現盈利已屬不易。
據統計,2024年全球EDA市場規模約為157億美元,但主要市場份額均由新思、楷登、西門子等國際巨頭把持,三者合計占比近75%。2024年中國EDA規模約135億元,主要份額依然被上述國際巨頭占據,本土“三大家”華大九天、廣立微(301095.SZ)、概倫電子(688206.SH)合計占比僅約15%。可見,EDA正是芯片“卡脖子”的關鍵點,國產替代仍有不小空間。
前幾年,本土EDA賽道火熱,許多初創企業扎堆涌現,目前國內EDA企業共有一百余家,但在國際“三巨頭”和本土“三大家”切走大部分蛋糕之后,一些尚未形成規模的EDA公司生存空間已較為逼仄。
在此情況下,芯和半導體能夠殺出重圍并實現盈利,已經非常難得。但4800多萬的凈利潤能否支撐起理想的估值,則是買賣雙方博弈的焦點。
從二級市場看,華大九天當前市盈率500多倍,廣立微市盈率也有100多倍。但作為一起并購交易,能夠給予芯和半導體同樣的百倍估值需要打個問號。另外一方面,華大九天作為本土一哥,依托現有行業地位優勢,具有壓低估值“挑揀”標的的動機,且根據其以往投資并購的經歷,并不能算一個出手“闊綽”的買方。
就算EDA能夠給出相對其他行業較高的并購估值,在交易過審時是否需要附加業績承諾等條件,也會對交易達成構成一定障礙。
03
重組以外的選擇
況且,芯和半導體在今年2月已經啟動上市輔導,背后各股東可能對投資回報有更高預期,因此在收購談判中可能產生更大落差,導致交易最終未能成行。
那么,在華大九天重組終止后,未來芯和半導體又將如何邁向資本市場呢?
如果不是華大九天,有可能被其他兩家EDA上市公司收購嗎?這個概率應該很小。在本土“三大家”中,華大九天600億市值,廣立微、概倫電子市值均100億元左右,換股操作的空間太小,且概倫電子目前正在籌劃收購另一家EDA企業銳成芯微,短期內應無可能。
如果賣給未上市的EDA公司,則只能用現金收購,能掏出幾十億現金的,恐怕只有合見工軟,但這對雙方來說都不劃算,更無必要。
因此,對于芯和半導體來說,接下來重啟IPO是大概率事件。
近期,證監會推出了科創板深改“1+6”政策,意在進一步增強科創板的制度包容性,對于芯和半導體這類硬科技企業構成實質性利好。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