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16日,“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主題為“新質引領 智創未來”。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教授王建強出席并演講。
王建強談到,數據驅動是當前主流自動駕駛路線之一,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模塊集成性強,并具備一定的場景泛化能力。但同時也存在明顯短板:一是決策過程呈“黑箱”狀態,缺乏可解釋性;二是嚴重依賴訓練數據分布,泛化能力有限;三是神經網絡模型參數龐大,推理速度慢,難以滿足實時性要求。因此,他指出,在極端場景數據稀缺與模型黑盒屬性的雙重制約下,數據驅動路線在安全保障上仍面臨較大挑戰,尚難支撐L4+級別自動駕駛的落地。
王建強表示,面對長尾場景,單靠數據驅動遠遠不夠。事實上,人類在學車過程中并不依賴大量駕駛數據,而是基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識、經驗與常識進行判斷和決策。因此,他提到,要破解“長尾問題”,需要像人類一樣學習,引入認知驅動的新路線,將知識與數據融合,構建更具推理能力和泛化能力的智能系統。
為突破規則系統“僵化”、數據系統“黑箱”的困境,王建強表提出了第三條技術路線:認知驅動。他解釋道,“它以人腦認知機制為啟發,融合規則驅動的可解釋性與數據驅動的學習能力,這種路線一方面讓規則驅動的系統具備進化能力,適應更多場景;另一方面推動模糊系統“去黑箱化”,變成確定系統,實現過程透明、結果可信。”
他強調,認知驅動的關鍵在于:通過對人、車、路系統的深層理解,構建對要素特性、相互作用與運行規律的準確建模與數字表達。它不僅繼承了規則驅動的可解釋性,也具備數據驅動的適應性,但更強調“理解機制”本身。認知驅動旨在推動智能駕駛系統真正具備泛化、演化和可靠決策能力。
王建強表示,當前自動駕駛系統的實際發展明顯滯后于預期,面臨的難題仍有很多。為實現高等級自動駕駛落地,需要構建“自主學習 + 先驗知識”的新范式。總體趨勢是回歸以人為中心的技術理念,聚焦“認知人、學習人、超越人”的系統能力構建,推動從功能智能走向認知智能的根本轉變。
面向未來,“三縱三橫”式技術架構為智能汽車演進提供系統化路徑。具體來說,他指出,縱向包括車輛關鍵技術(如環境感知、風險認知、決策控制)、信息先進技術(如人工智能、數據平臺、信息安全)和基礎支撐技術(如高精地圖、標準法規、測試驗證),構成核心功能支撐體系。橫向則依托車載終端平臺、交通設施平臺和信息安全平臺三大基礎,分別強化車端智能、車路協同與系統可信保障。“三縱三橫”式技術架構將共同支撐智能汽車的規模化、規范化和可持續演進。
面對復雜、泛化與未知等高風險交通情境,王建強認為:“聰明車”必須是“安全車”,因此智能汽車安全需通過“類腦認知架構”實現向人類駕駛認知模式的躍遷。最終目標是:提升AV的自學習、自反思、自適應能力,構建一個具備人類類腦推理特征、安全可驗證的高等級智能駕駛系統。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來源:新浪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