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城市更新中危舊房改造的“群眾改不起、企業不愿改、政府改不動”困局,達州創新破題,推出并實踐“以舊換新”原址重建模式,即政府無償劃撥土地,居民僅承擔少量“建安直接費”,就可將安全隱患重重的舊居置換成安全新居。這一模式在成功惠及眾多老街坊的同時,也為住房城鄉建設部完善居民自主更新政策提供了“達州經驗”。
在達川區三里坪街道店子梁社區二小區,紅燈籠裝點著嶄新的住宅樓。作為四川省首個采用“以舊換新”模式原址重建的危舊房改造項目,歷經一年多的建設,這個曾飽受安全隱患困擾的“城中村”,已于近期提前完成B棟房屋交付。
達川區三里坪街道店子梁社區二小區居民 嚴瓊:我一看這個新房子非常滿意,陽臺也大、采光也好、戶型也好,確實材質都非常好,多滿意,我想盡快地就是裝修,春節住新房子、搬新家。
在這個3.7萬平方米的小區里,共有兩棟住宅樓和一棟商業綜合體,生活配套一應俱全。
達州市“以舊換新”店子梁社區二小區項目承建方負責人 崔蓉:作為項目建設單位,我們始終把品質放在首位。從建材選擇到施工工藝,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就是想讓居民住得放心。接下來,我們會配合社區做好后續服務,跟進周邊配套落地,讓“以舊換新”真正換出居民的幸福感。
改造前,店子梁社區二小區原有的64棟房子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的自建房,低矮破舊的房屋散亂分布,墻皮開裂剝落、電線裸露。經鑒定,不少房屋為“C級”“D級”危房,是典型的“城中村”。小修小補難解根本問題,整體重建又因產權復雜、成本高昂面臨現實難題。2023年9月,達州市啟動中心城區危舊房改造三年攻堅行動,針對預制結構老舊建筑、C級和D級危房等,采取“以舊換新”改造——把危舊房推倒,再原址重建或者異地新建。按照政策,房屋產權人與政府平臺公司簽訂委托改造協議,政府無償劃撥用地。居民得到與原合法產權面積相同的新房,僅需支付建安直接費的30%。置換新房面積超出原合法產權面積20%以內部分,產權人按建安直接費用購買;超出原合法產權面積20%以外的部分,產權人按新房當期市場評估價格購買。
達川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 舒建川:建安直接費,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房屋的建設成本和水電氣通信等必備設施的安裝成本。我們以舊換新的核心就是居民只需支付這個建安直接費,像土地劃撥費用、相關稅費等都不需要再支付。通過這種模式破解了群眾改不起、企業不愿改、政府改不動的困局,實現了多方共贏。
達川區三里坪街道店子梁社區二小區居民 王丹:我們原來的老房子是174平方米,現在選了兩套105平方米的新房子,無論是從自住還是預留來說,都增添了不少靈活性,并且根據現在相關政策,我們總共只補了21萬多元建安費,整體算下來,比市場價劃算了很多。
新房的順利交付,離不開居民自發推選成立的居民自管委員會的助力。自項目啟動以來,居民自管委員會從戶型設計到施工質量全程參與,架起了居民與社區、建設單位之間的溝通橋梁。
達川區三里坪街道店子梁社區二小區小區長、居民自管委員會主任 張瑞平:從項目啟動到交房,我們全程參與監督,居民的每一個訴求都被認真對待。現在看到嶄新的樓房、完善的設施,打心里高興。
像這樣的“以舊換新”改造模式,已在達州多個地方廣泛推廣。據了解,達州市有自建房121.72萬棟,隱患房屋3.06萬棟;中心城區危舊房1.04萬套159.05萬平方米,D級危房2005套11.9萬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啟動28個危舊房改造項目,含15個“以舊換新”、10個維修加固、3個新老結合模式,惠及2.6萬戶居民。
達州融媒記者:陳緯 鄭俊 達川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