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陽澄湖迎來了“旅游旺季”,來往的司乘在服務區稍作停留,休息、補給,順手掃一眼眼前這個特別的展覽。
他們也許沒想到:這樣一次不帶促銷、不講新車的展覽,正在悄悄走進他們的思考范圍——關于“安全”,關于“車”,更關于“家人”。
6月末啟動的“陽澄湖汽車安全主題月”,如今已過去半程。
據陽澄湖服務區統計,已有超過53萬人次駐足參觀,有的只是路過看一眼,有的拍照打卡,有的站在“結構剖解車”前,一看就是十幾分鐘;超過500人填寫了汽車安全認知問卷,有33萬多人在“安全承諾墻”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或進行了打卡——每一個名字,每一次打卡,都是一場默默的思考和選擇。
這場展覽沒有喧囂的口號,沒有耀眼的營銷,只是把“汽車安全”這四個字,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擺在大家眼前。
展覽現場,沒有促銷人員,沒有優惠海報,只有拆解的白車身、燒過的電池包、撞壞的假人、還有一塊塊不太起眼的圖示和展板。可就是這樣一場看起來“很技術”的展覽,讓許多原本只打算“上個洗手間、買杯咖啡”的路人,停下了腳步。
“我兒子在這里看車骨架看了半小時,我第一次聽他問什么是激光焊接。”一位母親笑著說,“有些事我們真不知道,但看完確實長記性。”
從“氣囊多是不是越安全”,到“智能駕駛能不能完全代替人”,再到“電動車到底安不安全”——這些原本“好像離我很遠”的問題,突然有了實物參考、真實案例。
這是很多人第一次直觀看到“碰撞后車輛結構如何保護人”;第一次知道“車看起來沒撞爛,不代表人沒事”;也是第一次意識到,“智能系統不是越多越安全”,甚至有可能“關鍵時刻掉鏈子”。
展覽進行到中期,我們也在現場做了一次小范圍的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是現場的500位觀眾。
結果出人意料,卻又在意料之中:
·近70%的參與者,在選車時首選因素是“氣囊數量多”“品牌有名”,真正意識到結構安全重要性的不到一成;
·超過一半的參與者,認為“有AEB、L2智駕就意味著更安全”,甚至認為“開車可以不用太集中精神”;
·而四分之三的參與者,表示“沒有關注過自己所開的車有沒有通過碰撞測試”。
我們一開始設想這只是一份“互動小問卷”,沒想到卻揭示了一個行業不能忽視的問題:關于安全,車企說了很多,但用戶并沒有真正聽懂。
而這,正是我們舉辦這場展覽的初衷:不是為了教育誰,而是為了提醒大家,真正重要的東西,往往就藏在我們“以為懂”的地方。
在展覽外場,一面“交通安全承諾墻”立在那里。它不大,但每天都在被一點點填滿。
有的簽名歪歪扭扭,是孩子寫的:“不闖紅燈,從我做起”;有的寫得工工整整:“給父母買車也要看碰撞測試”;還有人寫下短短一句話:“再貴的車,也不能沒有安全底線”。
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33萬人在這面承諾墻上寫下或者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安全宣言。也許不代表什么“宏大敘事”,但它們構成了一場真實的安全認知重建——每一筆,都是一次選擇。
回頭來看,我們并沒有設計什么“爆點傳播”,也沒有制造什么“熱點話題”,但我們欣慰地看到:這場展覽正在悄悄影響一些人。
·有司機告訴我們:“我打算換車了,看了這展覽才知道,車皮厚不是最重要的。”
·有年輕人問展臺工作人員:“我怎么查我現在開的車有沒有通過碰撞測試?”
·還有許多家長說:“本來就是路過,結果帶孩子上了一堂安全公開課。”
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效果:不是熱鬧的排場,而是讓更多人,在最日常的出行場景中,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安全”。
從陽澄湖出發,寰球汽車還將繼續推動展覽的巡展落地,把這些“看得懂的安全知識”帶到更多地方。
感謝53萬+次停下腳步的注視,感謝33萬+個消費者的參與,也感謝500位參與問卷的“無聲受訪者”。他們不是流量,但卻是這場安全傳播最真實的見證者。
當陽澄湖的風吹過展區,有些思考悄然發生。關于車、關于家人、關于行駛在路上的每一次確定感——安全從不該是一句抽象的口號,它值得被更多人聽見、被更認真地感知。
目前,“陽澄湖汽車安全主題月”仍在持續進行中。我們歡迎更多消費者、行業從業者、整車企業走進展區,親歷真實案例、體驗前沿技術,共同為推動汽車安全意識的普及與提升貢獻力量。安全的價值,需要被看見,也需要被共同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