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與動物共處的漫長歷史中,我們往往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這些“不會說話”的生命,用強制和暴力的手段迫使它們服從。直到美國行為主義生物學家凱倫·布萊爾的《別斃了那只狗》問世,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變。該書不僅是動物訓練領域的革命性文本,更是一部深刻探討行為心理學原理的智慧之作。作者以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轉化為任何人都可以運用的實踐技巧,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與動物互動的方式。
《別斃了那只狗》,[美]凱倫·布萊爾 著,黃薇菁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別斃了那只狗》真正的革命性在于超越寵物訓練,作者清晰展示了動物訓練原理如何應用于人類行為的方方面面。她教會人們,行為改變的鑰匙不是強制、暴力、恐懼和壓迫,而是基于理解、耐心,善用強化——這一洞見適用于任何涉及行為影響的場景。
>>內文選讀:
反訓練:去除不良行為
當我們知道如何建立新的行為,那么如何去除現存的不良行為呢?凱倫·布萊爾給出了八個方法,并解說了每個方法的適用性:
1、首先是“死刑”。這里的死刑并不指真正意義上的兇手被處決,而是指從人或者寵物層面實行根本性解決。如孩子在車里太吵,就請別人開車或者讓他們走路。這種方法永遠不會失效,但也沒有教會對方任何事情。
2、“處罰”是人類最愛用的一招,但事實上多半不管用。由于處罰是在行為發生以后才發生的,這是它往往不管用的一個原因。如同打官司一樣,在行為過后很久才發生,因此對方不一定會把處罰和自己過去的行為聯想在一起。加重處罰是很可怕的做法,它永遠沒完沒了。處罰如同死刑,對方不會因此學習到任何事,雖然實時的處罰可能會使當下的行為停止,但它不會導致任何行為的改進。就像并不能教會孩子如何讓成績變好,我們最多只能期望孩子的動機出現改變,希望他會為了避免處罰而設法改變自己的行為。
3、負強化也可以用來塑形行為。它與正強化一樣,必須與行為的出現有關聯性,出現正確反應時必須停止這種“惱人刺激”。不幸的是,由于任何形式的“惱人刺激”都將導致行為改變,因此施予刺激的人可能同時受到正強化,它將提高施予厭惡刺激的機率。舉例來說,當嘮叨有效時,嘮叨對嘮叨者便具有強化作用,所以他將變本加厲地嘮叨,有時嚴重到即使想要的行為已經出現,他仍持續嘮叨。
4、“消弱”是心理學的專用名詞,指的是行為由于缺乏強化而逐漸降低發生頻率的過程。如果行為沒有產生任何后果,不好也不壞,什么影響也沒有,這個行為大概就會消失。但是,這并不代表你忽視該行為之后它一定會消失。“不理會他人”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后果,因為它極度違背我們的社會性,因此想借忽視行為達到消弱的目的不見得會管用。但是對于持續因受到關注而強化的行為,這時候忽視它則可能奏效。
5、訓練不兼容的行為是一種利用正面方式去除不良行為的方法。聰明的人常運用這一招,在車里唱歌或玩游戲不但解決了父母的問題,也給了無聊的孩子事情做。遇到許多氣氛緊張的情境時,分散注意力、轉移注意力或使對方忙著做愉快的事情是不錯的方法。
6、訓練這個行為只依信號出現,雖然看起來不太合理,但是有些情況下只有這個方法奏效。當行為受到刺激控制,也就是動物只學會在某個信號出現之后,才出現行為反應——在信號沒有出現的情況下,這個行為通常不會發生。凱倫·布萊爾曾利用這一招讓車廂里嘈雜的孩子們安靜下來——當她說“好,現在請大家盡可能發出最吵的聲音,開始!”,大概三十秒之內孩子們會覺得這么做很好玩,之后便會覺得無聊了。通常這樣做只要重復兩三次便足夠維持相當安靜的車內時光。可以說,刺激控制下的行為在缺乏刺激時一般會消失。
7、如果只是希望對方停下當下的行為,但是沒有特別想做什么的時候,可以采用區別強化其他行為這種方法。這需要花很長時間做,但是是改變根深蒂固行為的最好方式。
8、消除行為動機通常是最和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有些行為具有自我強化的作用,意味著行為的執行即可使它強化,吃口香糖、抽煙和吮吸拇指的行為即為此類。想去除自己或他人的這類行為,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行為的動機:比如當貓咪跳上餐桌,如果是找食物,就把食物收起來;如果是喜歡高的地方,則在旁設立一個比餐桌更高的架子。為了使動機產生改變,我們必須正確判斷動機是什么,但是我們常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找得到方法,這就是最好的解決招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