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幾個業務現象和問題:
為什么客戶眼里的亞太區私行槽點無數,但仍持續增長?
為什么中國客戶偏愛投機?且蜂擁而入?
為什么這幾年家辦崛起,但似乎都是空架子?
01
亞太私行屢被吐槽,但仍放量增長
上篇《》發出后,同行熱議,大部分覺得是機會。而很多讀者尤其是投資人倒是提出了看法,而大部分,居然都是負面的...
似乎都在吐槽亞太區的私行,以外資行和三方從業為首。
比如以下現象屢見不鮮:
賣保險忽悠,高風險結構化產品收割,前期忽視合規最后客戶承擔風險,業務高費率,移民欺詐...
而我想問題的角度就可能剛好反過來:因為亂,我覺得反倒是機會:
吐槽私行,說明私行業務在無序中蓬勃發展了,槽點多說明機會大。如果一潭死水,都沒人討論,說明業務就沒機會了嘛。
越吐槽外資行和三方從業,說明人家過去抓住機會了。你沒被吐槽,說明你過去可能根本就都沒在table上。
吐槽得越厲害,說明后來者還有空間,說明有業務突破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為什么如此被吐槽,人家業務還是每年高速發展呢?
尤其是這幾年的新加坡私行,即使不算幣圈業務,每家都是在20%以上的CAGR在發展?
我的一個簡要的可能性答案是:在不確定的世界里,疊加機構販賣焦慮,客戶的錢,無處可去!
客戶基本上心態是:人和錢先出去了再說,內心安全感比投資安全感更為重要。
這個熱熱鬧鬧似乎啥都可干的地方,讓人家感覺是個避風港!
當然,也可能只是感覺而已!
這里的增量錢主要來自于中國內地,其次是印尼和臺灣。少部分機構很勇猛地接了眾多俄羅斯的錢。
實際上這兩年,新加坡的合規性檢查和追查越來越嚴,所以很多人去了迪拜。
對于很多富豪而言,槽點是次要問題,出去是首要問題。
于是,新加坡這看起來中立和安全的地方,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
02
New-China Money Flooded In
確實,一批又一批的新錢涌了進來,不管是小富,還是巨富。門檻也越來越高。
舉個例子,真正的移民門檻從疫情期間的幾百萬新幣,已經漲到了5000w以上,且還需要有實體經營創造就業和稅收,還要排隊。
事實上,錢來了,也不代表,你能拿到永居和移民。
實際上,很多人的錢到了這里,就開始了所謂投資之旅。
很多富豪們出來后,事實上跟國內的小散一樣,打著投資的旗號,行消費之實。
只不過,差別大的是,一個是玩一塊錢起的公募,一個是玩1000w起的高風險結構化。
一個是玩A股,一個是玩美股;
新能源、光模塊、機器人倒背如流;亞馬遜,TESLA,英偉達,耳熟能詳。
讓我很詫異的是,這些富豪們在國內時候,對待投資是極其謹慎,摳摳搜搜,天天要夏普值三以上資產,穩健4%以上的收益;
可是為啥到了外面,就喜歡投機呢?開始大玩特玩結構化呢?
在聊了幾十個人,既有投資人也有機構,既有前sales也有現sales后,我摸索出來幾個可能的答案或者之一吧:
出來后很無聊,除了狐朋狗友聚集高爾夫外,投資可能就成為了“主業”。既然投資嘛,那肯定不能做存款對不對?一定要有參與感,要出來看世界。
比如結構化掛鉤英偉達,既賺了不少,也感覺自己跟上了“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AI”的步伐。不但有參與感,而且是一定會賺過,至于是否最終能賺到,再說。
投機玩這些的確實大部分都是東亞人,尤其是中國人,如果非要加個限定的話,那一定是賺過錢的中國人和剛來的new money。
我之前以為我們這個民族好賭,后來見了幾位新加坡華人和早就在這的中國人投資人后,發現也根本不是那回事。
當地人非常cautious,且非常在意服務和費率,不怎么投資。
而豪爽的國人才是好客戶,講究義氣,非常忠實;也不怎么在意費率,買東西不去各個銀行詢價對比,但是就是要參與感。
但是虧了幾次后,國人居然也會變成本地人的樣子,摳摳搜搜的。
至于這幾年看似還在玩得high的,最重要原因是這幾年玩海外市場beta太好沒虧么?有些甚至賺了很多,越來越自信。
所以啊,new money很重要!new money的新鮮感+信息不對稱,對于財富而言簡直完美。
那么old money在玩啥呢?
他們越來越謹慎,學習歐洲和超級家辦,老實做起了資產配置,但是確實需要鋪人,找專業的人。
嗯,機構不喜歡,這個對于機構確實是沒啥收益,margin很低。
于是我們這有了第三條原因:機構和sales業務高毛利傭金導向,驅動了高風險業務的發展,帶領著中國的new money玩高風險業務,而且這個機構生態就是這樣。
這里無論外資還是中資,大部分都一樣,甚至如果你中資的業務太謹慎,或者業務布局太落后,這反倒是導致私行業務落后的重要原因。
03
家辦崛起,但落地空中樓閣
當前新加坡的家辦,猶如十年前國內的私募基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但唯一不同的是,這里家辦業務是放量了,而國內私募基金卻是大部分掛了。
這里只要你有錢,就可以設立家辦,無論是SFO(單一家辦)還是MFO(聯合家辦);
如果你是個三方做私行的,這幾年沒跑來新加坡,沒設立幾個家辦,你都不好意思說你在國內當年混得不錯。
新加坡的家辦,似乎滿足了:出海,移民,后代教育,投資,等等,客戶一直YY的偉大念想。
但真實情況是,了解了一圈,除了少部分配了人在好好做投資外,大部分都是空殼而已,離我們接觸的超級家辦能力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我們看到的一些家辦現實和亂像是:
錢是對倒過來的(留下個很大的洗錢合規瑕疵把柄)
移民是極為艱難且遙遙無期的
后代教育只能上差的公立和競爭激烈的私立(繼續捐錢)
投資里面幾乎都是保險和結構化。
有人拿管理費,還要拿傭金,還要拿返傭!
有人拿客戶的錢,一年做好幾篇收割。
海外家辦也一樣,乍一眼過去都是YYDS;仔細一看,眾多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我這里絲毫沒有批評家信和家辦的意思,我是說,我們評論一個事情好和壞,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要看實質;過渡吹捧和過渡貶低都是不對的。
就如股票有牛如茅臺的,也有一大堆ST的;一塊錢發的基金有漲到6塊的,也有跌到1毛的。
04
是痛點,更是機遇
本篇說了很多具體業務很熱鬧,但客戶體驗很糟糕的點。
核心只有一個:確實機遇大,而且有些業務確實有問題,客戶需求沒有被合理滿足。
也因為如此,也才會給新進入者以新的姿態新的布局做大業務的機會。
那么我們可能要如何具體業務布局,如何具體實踐呢?
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發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同時不構成對所述產品及服務的出價、征價、要約或要約邀請,不構成買賣任何投資工具或者達成任何合作的推薦,亦不構成財務、法律、稅務、投資建議、投資咨詢意見或其他意見。對任何因直接或間接使用本公眾號涉及的信息和內容或者據此進行投資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損失,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