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莊圩戰斗是淮海戰役的開局之戰,也是打得異常慘烈的一仗。
值得一提的是,戰役進行到關鍵時刻,粟裕卻不顧臨陣換將的兵家大忌,堅持將前線總指揮由陳士榘替換為王建安。
而這一陣前人事調整,非但沒有讓華野攻勢受阻,反而起到了換帥如換刀的效果,前線部隊迅速攻克了國軍第7兵團12萬大軍困守的碾莊圩,擊斃兵團司令黃百韜。
看似打破常規、反其道而行之的一次重要調整,為何會呈現出其不意的成效?
從解放戰爭全面爆發以來,粟裕和黃百韜曾三次在戰場上交手,分別是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和豫東戰役。尤其是在豫東戰役的最后階段,黃百韜率整編第25師突然殺到我軍側后,給華野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經過一番激戰,25師以傷亡3個團的代價,僥幸從戰場脫身。之后,被老蔣授予“青天白日勛章”的他又成為統率國軍5個主力軍的第7兵團司令官。
只不過,淮海戰役剛一開局,黃百韜和他的第7兵團就因種種不利因素的疊加而被華野圍困于碾莊圩地區,成為這場大決戰中首個被打擊的目標。而這一次,粟裕下決心要全殲老對手黃百韜。
一者七年前的“皖南事變”中,黃百韜作為顧祝同的參謀長,雙手沾滿了新四軍烈士們的鮮血;二者幾個月前華野特縱司令員陳銳霆從西柏坡歸來時,曾特意將毛主席一句“我把黃百韜、邱清泉記在他名下了”的話捎帶給自己。
很明顯,這一次是殲滅老對手的最佳戰機。不過,黃百韜雖然不是老蔣的嫡系將領,但也是國軍中出了名的悍將。被圍困碾莊圩后,黃百韜很快利用此前李彌兵團修筑的堅固堡壘和戰壕工事,輔以當地特殊的土臺和水塘優勢,形成了易守難攻的防御陣地。
另一邊的粟裕也開始了排兵布陣。一是讓陳士榘跟隨九縱西進,統一指揮華野第4、6、8、9、13縱隊和特縱組成突擊集團,負責圍殲黃百韜;二是讓王建安和譚震林移至不老河邊,統一指揮第7、10、11縱隊,阻擊由徐州東援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
最后,以第2、12縱隊、魯中南縱隊和中野11縱為迂回打援集團,由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副政委吉洛指揮,負責截斷邱清泉、李彌的后路。
1948年11月12日,根據粟裕的部署,陳士榘下令華野突擊集團的5個縱隊同時出擊:
按照粟裕和陳士榘等人的設想,黃百韜初到碾莊圩,趁其立足未穩而在野戰中予以殲滅應該不是什么難事。但出乎意料的是,黃百韜竟在短時間內做好了防御部署,10萬大軍集中在一起形成嚴密的戰斗集群,華野擅長的穿插分割、逐個殲滅的戰術瞬間失去了作用。
因部隊此前追擊黃百韜時戰斗激烈,彈藥消耗巨大,加之重武器尚未運抵前線,導致以步兵為主的華野戰士們在敵軍暗堡和重火力的打擊下,傷亡代價太過明顯,以至于前方將士也生出不少的微詞。
前方戰斗激烈,坐鎮后方的粟裕也并沒有輕松多少,焦灼的戰事讓他氣血上涌,血壓一度飆升到220,再加上此時報上來的戰損數字,讓他揪心不已……
向來對作戰數據極為敏感的粟裕,在向一線各個縱隊司令員通話確認傷亡數字時也是絲毫不留“情面”。
在批評完時任13縱司令員的周志堅后,粟裕親自趕到華野司令部附近的野戰醫院查看。望著一眾傷兵,再對比自己手中報上來的傷亡數字,粟裕預感到實際情況將比這嚴重得多。
返回司令部后,他首先同老部下陶勇通了電話。陶勇剛脫口而出一句“不到2000人的傷亡”后,粟裕就察覺到一絲異樣。再三追問下,才得知實際傷亡數字達到了4300余人。
這就意味著去除機關和后勤等非戰斗人員,陶勇的4縱減員近一半人。而4縱一直以來又都是華野的主力,可想而知其他部隊的傷亡情況該有多慘烈。再這樣打下去,主力部隊很可能就要被打散了。
更為嚴峻的是,蔣軍的增援部隊也陸續蜂擁而至,物資也源源不斷的空投到碾莊圩陣地上。有如打了一針強心劑的黃百韜立時給全軍下了一道死命令:炮兵必須發射完所有炮彈,一發不留;所有部隊必須堅守陣地,戰至最后一人一槍。
黃百韜的抵抗愈猛烈,粟裕這邊的弦就繃得越緊。他深知若再不做出改變,非但無法全殲黃百韜兵團,華野還有可能遭受巨大損失。
很快,冷靜下來的粟裕進行了一番分析。在他看來,華野久攻不下的關鍵還在于指揮系統。在此之前,華野尚未有成建制的消滅這樣規模和戰斗力的大兵團,因而在兵力和戰術運用上勢必存在諸多難度。
再加上各部隊間缺乏步炮統一指揮和協調,更讓粟裕堅信要快速解決黃百韜兵團,就必須進一步調整指揮關系,區分任務,改進戰法。
為此,他在11月14日晚召集主攻的幾個縱隊司令陶勇、皮定均、張仁初、聶鳳智、陳銳霆和山東兵團副司令員王建安、譚震林等人開會,并制定出三條關鍵應對措施:
一是在戰法上采取“先打弱敵,后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策略,先打較弱的第44軍、100軍,再打較強的第25軍和64軍;二是在戰術上明確將野戰攻擊轉為近迫作業,要求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敵占村莊附近。
最關鍵的一點,鑒于陳士榘在統一指揮攻城集團操作上的難度,粟裕臨陣換將,改由其負責阻援,讓指揮機關比較健全的山東兵團王建安、譚震林統一指揮圍殲黃百韜的戰斗。用副參謀長張震后來回憶時的話講:
至此,山東兵團繼濟南戰役的高光后,再次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大顯身手。
粟裕為何要將主攻碾莊的重任交由王建安和譚震林指揮的山東兵團?一切還要從兵團組建之初的歷史說起。
1947年夏天的華野“七月分兵”之后,陳士榘、唐亮率3、8、10縱組成外線兵團兵出魯西,策應劉鄧大軍一同經略中原。
隨后,考慮到挺進中原事關全局,毛主席又明確指示粟裕率2個縱隊與陳唐兵團會合,成立規模更大的華野西兵團。留在山東的2 、7 、9縱組成了留守的東兵團,即山東兵團。
相比于陳唐兵團,山東兵團的獨立性更強,擁有更加完備的指揮機構,在獨立完成解放山東的任務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就曾夸獎時任山東兵團司令員的許世友“打紅了膠東半邊天”。
此外,山東兵團擅長野戰和攻堅。無論是濰縣戰役還是濟南戰役,山東兵團都圓滿地完成了攻堅任務。因而在替換陳士榘的同時,粟裕首先想到的就是山東兵團。
由于濟南戰役后許世友尚在后方養病,山東兵團的軍事指揮便由副司令員王建安負責。因此圍攻碾莊圩的任務,也就當仁不讓的落在了王建安身上。
11月15日,王建安按粟裕的命令組織部隊展開土工近迫作業,將一條坑道直接挖到了距離黃百韜陣地約100米處。完成近迫作業后,粟裕又將特縱和各縱直屬重炮共80門集合起來,編為3個炮兵群。
有了更加優化的指揮系統和陸續到來的重武器,黃百韜兵團的生命也就進入了倒計時刻。在猛烈炮火的加持下,黃百韜兵團的防御力量被一層一層地剝離。戰至11月22日下午16時,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黃百韜本人也命喪于此。
之后,陳士榘受命率華野3個縱隊馳援圍攻黃維兵團的中原野戰軍,在華野重炮的支援下,被困雙堆集的黃維兵團也很快折戟沉沙。
至此,淮海戰場的天平已然一邊倒的傾向于我軍一方,而整個淮海戰役殲敵55萬人的戰果中,有近80%的貢獻出自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