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寶又上熱搜了。
6月28日,民航局發布緊急通知,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
作為許多人的出行必備工具之一,這波充電寶限制不僅帶來了諸多不便,其安全隱患更是令社會人心惶惶。
系列事件還要追溯到今年3月份,當時一趟港航HX115航班因行李架起火而緊急降落,事故原因正是羅馬仕品牌的移動電源導致的發熱起火;5月底,又有一趟南航CZ6850航班同樣出現相機電池/充電寶導致的冒煙,起飛15分鐘后便緊急降落。
再到6月初,北京21所高校接連發布通知,由于校內發生多起因充電寶導致的起火事故,經排查發現羅馬仕品牌20000mAh型號的移動電源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要求師生們停用對應型號的產品。
隨后在6月16日和6月20日,知名移動電源廠商羅馬仕與安克創新先后發布召回公告,共計召回超過120萬臺充電寶。接著,我們就看到了最開始的新聞。
直接原因——供應商的偷梁換柱
本次充電寶集體暴雷,直接原因正是涉事品牌的核心供應商——安普瑞斯(無錫)將對應批次的電芯外包給了江西某代工廠生產,而該外包工廠違規替換了電池陰極與陽極間隔膜的原材料,將原耐熱陶瓷層替換為廉價塑料,厚度也縮減為7μm(國標要求9-12μm),導致電池長期使用后正負極隔膜存在失效風險,此外陽極材料也被爆出存在過量雜質。
與此同時,羅馬仕、安克創新等品牌方也對核心部件缺乏有效來料檢驗,讓這批使用問題電芯的充電寶于2024年初前后進入市場。在短短一年多的產品使用周期后,由于不合格的隔膜與陽極材料,導致充電寶過熱、鼓包、噴煙乃至起火等一系列后續問題,最終引發了近期一切有關于充電寶的禁用、召回等事件。
綜合國家質量認證中心、市監局缺陷產品召回中心的多重公開信息來看,除了已經公開宣布召回的羅馬仕、安克外,小米、綠聯、品勝等品牌充電寶也疑似使用了這批電芯。這場由頭部品牌及頭部供應商引發的行業“大地震”仍在持續。
根本原因——內卷反噬的競爭失序
到這里,我們還都是在聊充電寶,這和新能源車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不妨從事件背后行為邏輯出發,就會發現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本次事件的風暴中心,安普瑞斯(無錫)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由美國Amprius全資子公司與無錫產業發展集團共同投資設立的公司,事件曝光之前,已經是國內充電寶軟包電池的第一大供應商,截至2023年,其在國內的累計生產鋰電池數量就突破一億只,其合作客戶涵蓋羅馬仕、安克、小米、綠聯、倍思、麥多多、傲基、電友等多個國內充電寶品牌。
正是憑借高能量密度和輕薄化設計的技術優勢,讓安普瑞斯(無錫)成為充電寶行業最熱門的供應商。但與此同時,隨著市場趨于飽和,充電寶市場的發展進入了內卷競賽,容量增大、體積輕薄化、快充提速,但最重要的是——卷起了價格。
粗略統計,市面上20000mAh的充電寶價格,已經從2021年的140元均價降至2025年的69元,而一些白牌生產的10000mAh充電寶價格甚至已低至30~50元,但是一枚安全電芯成本就達40~50元。
技術瓶頸加上市場飽和,讓內卷成為常態,而內卷會直接導致價格戰,面對這樣的廝殺,品牌方只能將壓力傳遞到供應商,上游供應商則在利潤越來越低的情況下鋌而走險,要么簡化設計、要么更替材料,這些正是此次充電寶暴雷的根本原因。
這樣的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是的,充電寶和新能源車雖是完全不同的領域,但它們都站在了同一個的岔路口。
據乘聯分發布的《2025年6月乘用車市場降價分析》,2025年1~6月份,新能源車新車降價車型的降價力度算術平均達到2.3萬元,降價力度達到12%。
如火如荼的價格戰帶來了什么呢?
2014年,國內汽車產銷分別為2372.29萬輛和2349.19萬輛,這一年全國汽車制造業利潤率約為8.99%;2024年,國內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3100萬輛,創下歷史新高,但此時汽車行業利潤率已跌至4.3%;2025年,這種“增產不增收”的怪象仍在延續,2025年1-3月,汽車產量達751萬臺,同比增長12%,但行業利潤率僅為3.9%。
相較十年前,汽車行業的利潤已經腰斬??紤]到已經納入車企們上漲的利潤數據,這樣的行業利潤下跌更令人膽寒。
當供應商失去了利潤空間,它們最可能會做什么?
此次充電寶風波的罪魁禍首——安普瑞斯(無錫)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有調查顯示,羅馬仕充電寶的電芯成本占比從早期的42%降到了現在的28%,而69元售價的產品還進一步簡化了電路保護模塊,同時還轉向采購B/C級瑕疵電芯或放任供應商偷工減料,甚至為掩人耳目,采取了正/次品混用的做法,最大限度混淆檢查流程,最終引發這次空前的行業震蕩。
羅馬仕召回風波后,有相關人員拆解了羅馬仕召回批次的充電寶,產品明顯做工更差、缺少溫度保護設計、充電效率低且外殼并不阻燃等多重問題。
國家市監局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在近期抽查的149批次充電寶中竟然有65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43.6%,較2020年的19.8%翻倍,印證行業整體失守。
最后的安全風險由誰來承擔呢?正是以為自己買到“便宜又大碗”的消費者。
由于產品特性,短時間內消費者難以辨別的產品質量差異,但低價卻是實實在在的驅動力。當低價成為首要甚至唯一的目標,便會有廠商不斷突破底線,利用低價搶占市場份額,要么壓縮供應商利潤空間、要么倒逼合規廠商降低標準參與競爭,最終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這一次充電寶暴雷就是“低質低價擴張”的必然結果,表面是產品安全問題,實則暴露了產業鏈深層的系統性矛盾,是“低價內卷驅動增長”模式的反噬。而新能源車行業正站在相似岔路口,無序內卷導致成本壓縮,成本壓縮導致產品妥協,產品妥協反噬行業發展。
殊途同歸
可有人會說,低價不是理所應當嗎?
從長遠來看確實如此,但降本增效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供應商們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術與生產方案,力求做到越來越“物美價廉”,但價格戰導致的短期成本迫降,供應商迫于生存危機,只會更看重短期利益,無心也無力創新,最后的結果可能只有“價廉”而沒有“物美”。
著名經濟學家阿克爾洛夫曾提出過一個“檸檬市場”理論,大意是指:如果買家不知道商品的真實價值,便只能通過市場平均價格來判斷商品價值,同時也因為難以分清商品的優劣,只愿意付出平均價格或更低的價格;而對于賣家而言,同樣的價格下,提供更好的商品會更加吃虧,不如用更低質量、更便宜的商品換取更高的收益。于是高于平均價格的優質商品便會逐步退出市場。
最終,產品質量與產品售價會不斷互相作用,最后只留下低質量、低價格的商品,此時即便還有人想要選擇高質量的產品,也會因為高價而被其他人嘲笑是犯傻。
無論是“檸檬市場”還是“內卷反噬”,都指向了一個結果——劣幣驅良幣。
回到車市,面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在今年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工信部、發改委、國資委罕見聯手,總結車市“內卷競爭”的六大亂象:卷成本、卷技術、卷資金、卷用戶、卷關系、卷輿論。中汽協理事長董揚更是警告:這已傷及產業根基。
以無序“價格戰”為主要表現的“內卷式”競爭,是行業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沖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把產業發展帶入惡性循環,而最終的結果都將由消費者承擔。
警惕“新能源車的羅馬仕”
無論是充電寶行業還是新能源車行業,都揭示了制造業快速發展期的深層矛盾——
對消費者而言,“檸檬市場”與“內卷反噬”讓性價比成為至高“迷信”;對企業而言,技術突破乏力,需求只能倒逼“風險創新”;對產業鏈而言,低價競爭扼殺創新動力,供應鏈失控轉嫁風險;對監管而言,制度滯后于產業復雜度,監管趕不上變化。
面對惡性內卷,好不容易活下來的企業為了生存不顧一切,本應是最低要求的國家標準成了廠商們的最終目標,試探成本的底線同時,也是也在試探質量的底線,而這些結果最終也會反映到消費體驗中。如今,充電寶行業與新能源行業的困境如出一轍,但我們一定不希望見到“新能源車的羅馬仕”。
如何避免呢?往小了說,企業應當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僅要優化質檢流程,還要堅守行業的底線;往大了說,行業應該避免“以價格搶市場”的無序競爭,為企業、也為供應鏈保留合理的盈利空間與創新余地;與此同時,相應監管部門也應該實時優化質檢流程,提升認證門檻,重塑行業信心。
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當警惕“性價比的代價”,不要成為劣幣逐良幣的“罪魁禍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