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對話科學家》欄目第123期,對話植物分子遺傳學家,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李家洋。
嘉賓簡介:
李家洋,植物分子遺傳學家,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 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育種家最大的貢獻就是用最少的資源投入創造出最高產、最優質的品種,并且能夠適應環境變化。
未來育種五代技術是智能智造技術,能夠主動響應環境。
我希望未來可以創造出大家所需要的新產品,吃著好吃,吃著健康,價格也合理。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錦童
編輯|楊 錦
“我希望未來可以創造出大家所需要的新產品,吃著好吃,吃著健康,價格也合理。”這是植物分子遺傳學家李家洋樸素的愿望。
然而,想要實現這個愿望,卻沒有那么簡單……
一碗香噴噴的米飯的背后可能蘊藏著成千上萬個基因的“協同作戰”,凝結著李家洋和團隊對光照、溫度的精準調控。從實驗室進行基因測序,再到田間地頭進行試驗,李家洋正一步步揭開植物性狀背后的遺傳奧秘,勾畫著未來智能育種的新圖景。
在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的慶典期間,搜狐科技對話了李家洋教授,聽他深入探討了植物分子遺傳學的新進展、基因編輯如何讓“設計作物”走向現實以及如何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到滿足個性化需求的。
李家洋表示,植物的性狀從來不是單個基因決定的,一棵水稻的高矮、穗粒大小,可能由數十個基因共同控制,所以他們要找出控制關鍵性狀“主效基因”,也要摸清那些“輔助基因”,更要破解它們之間復雜的關系網絡。
他以糧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徑與作用機理,解釋這些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他還致力于水稻分子品種的設計,培育高產、優質、高抗、高效的新品種,像“中科發5號”“中科發早粳1號”和“中科發早粳23”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在李家洋看來,育種家最大的貢獻就是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最高產最優質的品種,并且能夠適應環境變化,未來還要適應不同的人群。現在他們已經有針對糖尿病人士設計出的低GI(升糖指數)的品種了。
談及未來的目標時,他表示:“未來育種是自動化、機械化、信息化和專業化加在一起的,我們實驗室在未來5-10年內最重要的目標和使命,就是建立智能智造體系,培育智能品種。”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整理編輯)
媒體:您可否科普一下,植物分子遺傳學這個學科在研究什么?
李家洋:我們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像”,說明是遺傳的,“不像”,就是變異。植物遺傳學研究的就是從上代到下代的遺傳的規律是什么?物質基礎是什么?有什么機理?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為什么有變化?
比如:有的玉米棒很大,有的特別小,可以炒菜用;西紅柿有大的,也有小的,它雖然小但它還是西紅柿,這就是遺傳“像”的一部分,“不像”的是從大果子變成了小果子。我們的研究探討是怎么發生變化的,如何讓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營養價值更高。
媒體:可以舉例講講您的研究技術或者方法嗎?
李家洋: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不論是植物、微生物,還是人類,最核心的、可以看到的東西用一個詞來講是“表現型”,這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決定所有的性狀,比如植物的高矮、分支的多少、大小、根系深淺等。
像水稻、玉米、大豆,或小麥,每一個物種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基因,每一個基因控制什么性狀我們都想要搞清楚,有時是很多基因控制一個性狀,一個基因也能影響很多性狀。
比如我們想讓玉米的穗更大一點、結的多一點,那我們就要找出哪些是控制穗子大小的主效基因,哪些是次要基因。有時候一個基因不只影響穗子的大小,可能還會影響植株的高矮、病蟲、干旱的響應等,我們要弄清楚其中的相互關系,這也是植物學家、植物理論學家要解決的所有問題。
媒體:有些植物周期很長,那要怎么研究其中的關系呢?
李家洋: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因為不同的物種都有相似性,我們可以找一個生長周期短的,大致性狀都包括了的“模式材料”,比如擬南芥,生長周期6周比較短,如果把光、溫、營養再調整一下,可能三個星期就可以了。
像水稻一般來說要種100多天,(生長周期)是120天到150天,但在特別好的光溫水熱條件下,60天就能收獲,這樣一年就可以收割5至6次。
媒體:我們改變種子的時候,改變的是什么?
李家洋:實際上是要改變基因本身的結構,就是基因編碼。所有的物種都有基因組,脫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是構成基因組的基本單位,堿基對是形成 DNA 、RNA單體以及編碼遺傳信息的化學結構。
我們要搞清楚那一段DNA它到底起什么作用,是確定蛋白質,還是決定其他輔助基因,這里就涉及到基因的表達調控,形成一個復雜且精準的生命調控系統,要研究從種子萌芽開始到生長、開花、結果整個周期,每一段DNA起到怎樣的作用,怎么被表達出來,從而展示它的意義。
媒體:我們如果想在一個環節“做手腳”,該怎么操作?
李家洋:在DNA這部分進行基因編輯,像轉基因也都是在這個環節做的,它是根本。就像文章一樣,改變了里面的字,表達的意義就會不一樣。當然也可以在其他環節去改變,比如把影響基因表達的物質放進去,可能不一定會遺傳下去,但可以改變當代基因組里基因表達的順序和強度,現在在人類的基因治療上已經做到這一點了。
媒體:改變植物、動物或者人的遺傳基因的方法技術有什么不同?
李家洋:人和動物、植物,其實站在規律這個角度來說是一樣的。但是里面有非常大的不一樣。比如從結構上來說,人的細胞是動物細胞,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但植物細胞有“鋼筋混凝土”做的細胞壁,像堅硬的外殼,很難改變形式,如果要進行改變,把外來的基因打進去是很大的困難,DNA的遞送系統很困難。
還有一個不同就是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它有葉綠體,葉綠體有一套色素系統,能夠接受光能,但人沒有,我們需要食物來獲取營養,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媒體:那植物之間的差別會小一些嗎?
李家洋:說起來小,其實也很大。比如大豆、向日葵是雙子葉植物,而小麥、水稻是單子葉植物。區別就是種子在胚中發育是二片子葉還是一片子葉。從遺傳角度來說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就有巨大的不同。比如水稻做根系的遺傳轉化可以做的很好,小麥就很難,大豆特別難。
媒體:您的研究帶來了哪些重要成果?
李家洋:我回國的時候,植物分子遺傳學還處在早期的發展階段,那我就要解決學科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第一個問題,基因是決定農作物性狀的根本,那用什么方法能讓大家都找到基因呢?我當時研究的是擬南芥,擬南芥當時在國際上基本成熟,但國內沒有,在2000年的時候,國際上完成了擬南芥基因組全序列完全測定并公開發表,這也是第一個經完全測序的開花植物。
但這不是我的目標,我的方向是糧食安全,不過一開始就做水稻難度太大了,根本做不起來。所以我用了幾年的時間,在96、97年的時候開始做水稻,建立最有效成熟的水稻基因克隆體系,說白了就是把復雜的農作物基因找到,第一個水稻基因于2003年在自然雜志發表,在國際上影響是非常大的。
第二個,光找到基因不行,還要知道基因是干嘛的,控制哪些性狀機理。比如說之前水稻不好吃,什么基因控制的影響了口感是一個復雜的“網”,我們都不知道,所以要把基因找到,我也在開發一些新方法,把高產、優質的品種做出來。這是個例子,那以后玉米,包括蔬菜都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研究。
第三個是我提出了分子設計育種的概念,最后我們用了8-10年的時間,把這個系統做出來了,我們也提出了一個新設想,希望未來可以實現智能作物智能培育。
媒體:想達到理想的品種有哪些困難?
李家洋:育種和基礎研究不太一樣,基礎研究是把機制搞清楚可能就會影響很大,甚至獲得諾貝爾獎,但育種是做產品,產品是多重因素決定的,要綜合性狀好,比如光穗大不行,能不能抗旱、抗低溫、抗蟲,好不好吃,都決定這個品種能不能推廣出去,所以要考慮產量、品質再加上環境的影響等等。
媒體:您覺得水稻培養在理想狀態下最終會達到怎樣的效果?解決多大的問題?
李家洋:這是國家的戰略。育種家最大的貢獻就是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最高產最優質的品種,并且能夠適應環境變化。而且未來還要適應不同的人群,比如針對糖尿病人士,我們要推廣低GI的品種,我們現在已經有這樣的產品了。
媒體:您當時選擇研究的方向是非常有預見性的,您怎么回看當時的選擇?
李家洋:每一個時代對科學發展都要有一定的預見性、洞察性。我大學開始接觸的是樹木,后來在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做碩士的時候研究植物分子遺傳學,這就上升到DNA水平,那時大家都在夢想什么時候我們才知道植物的基因控制著什么呢。后來我去美國正好趕上植物分子遺傳學大發展的時期,理論上證明了基因可以控制作物性狀,但不知道具體是怎樣的,大概在90年代初大家突然間發現科學技術可以把基因找到,并跟性狀聯系起來,大家都很激動。
那我就想如果要解決糧食問題,是不是基因改造主要糧食作物就能實現了,所以我一定要回國。我想擬南芥的基因組測序早晚都會出來,因為那時人類的基因組測序也啟動了,雖然也有很好的機會留在美國,但我還是想回到科學院工作。
媒體:您覺得國內育種達到怎樣的水平了?
李家洋:育種階段的分法不一樣,大家不是達成共識全部接受,但大致是可以理解的。1.0時代,主要是漫長的人類馴化階段,2.0是1930年美國雜交玉米成功之后,到我們國內雜交水稻、小麥等技術的發展,雜交育種是主流技術,二代時間很長。現在有三代四代,或者未來有五代技術,但二代技術還是要用,高一代對低一代是兼容的。
三代是轉基因分子標記技術,四代是我們提出來的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現在國際上已經都認可了,我們也在水稻上也實現了,做出了很多品種,步子相對來說比較快,也比較好。未來五代技術是我曾經提出的智能品種智能智造技術,又叫“雙智”。
雖然跟四代關系密切,但很不一樣,因為四代以前不是智能的,到五代能夠主動響應環境,比如高溫來了,能夠主動抗高溫打開這個基因,但平時這個基因是關閉的。過去高產不能兼容抗病的,高抗病的又不高產,我認為現在解決這個問題最大的出路就是基因要有自己的智能開關,需要的時候打開,不需要的時候關閉。
這個是很難的,現在還在探索階段。我們有一點成果證明這是可以的,我在2018年合作做水稻協同抗病與高產的研究,我們總結這是智能成果的雛形。五代技術的技術手段也是智能的,比如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有監測收集系統,還有就是物種種植時間也會變短。
媒體:您覺得中國的農業科技,可以為世界解決糧食問題貢獻哪些“中國方案”?
李家洋:智能育種就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方案,種子的科技貢獻率一般在40%-60、70%,其他包括機械、水利、化肥、農藥也都有貢獻,我們至少要在種子方面在國際科學技術上起到引領和引導的作用,在應對高低溫、病蟲害方面提供一個基本的、樸實的方案。
媒體:作為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您對實驗室未來的發展有著怎樣的規劃和期望?
李家洋:做到“雙智”是我們實驗室在未來5-10年內最重要的目標和使命,建立智能智造體系,培育智能品種。
媒體:您覺得實現后,老百姓的感受會是怎樣的?多久能實現?
李家洋:水稻的個性化品種會短時間內提供給消費者,這個技術5年基本框架是沒問題的,我覺得大概10年就會有先導性的品種出來,我在2000年左右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可能覺得有點“天方夜譚”,但實際上我們第一個設計的育種品種出來就是在2017年,現在做的還會更快一點。因為現在的技術手段更高。
媒體:您覺得農業科學有前途嗎?
李家洋:農業的發展是無上限的。未來對農業工人的要求也不一樣,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是農業工人,有產業的分工。比如我十年前到以色列農場去,不到100平米的農場里98%都是大學畢業生,會跟我談抗病調控、營養品質,他們做出來的產品附加值很高,像圣誕節前后還會出口歐洲這些“高大上”的農產品。
我想未來肯定是這樣的,是自動化、機械化、信息化和專業化加在一起的,比如會設計程序自動監測,看什么時間需要打藥、施肥等等。
媒體:所以未來學農的,以后可能要跟學人工智能的一樣了?
李家洋:肯定要懂人工智能,不懂人工智能怎么行?到未來就不只是現在的這種關注植物的生長、開花這種簡單的技術了,未來你一定要緊跟科學技術發展。
媒體:您接下來的小目標是什么?
李家洋:希望未來可以創造出大家所需要的新產品,讓大家吃著好吃,吃著健康,價格也合理。比如,我們選育成功了雙季早粳稻,平均畝產在500公斤以上,具有抗逆性強、株型優、米質優、食味佳等優點,我們希望在未來5年內,讓更多的人可以早點吃上優質大米。
運營編輯 |曹倩審核|孟莎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