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塊石抗聯遺址位于哈爾濱市依蘭縣丹清河林場四塊石,四塊石為縣內最高峰,海拔980米。
1935—1936年,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同東北抗聯三、六軍討論決定以四塊石為基地,在南至松花江、巴蘭河、舒蘭河,北至湯旺河一帶的林海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北滿臨時省委機關也搬遷到四塊石山里,趙尚志、李兆麟、馮仲云、周保中、戴洪濱、張蘭生等同志都曾在此工作。1936年,抗聯三、六軍分別在四塊石周圍建立了被服廠、醫院等。14年間,四塊石見證了東北抗聯堅持抗日戰爭的諸多傳奇故事。
四塊石抗聯被服廠
在依蘭縣博物館,一臺銹跡斑駁的老式縫紉機是這里的“鎮館之寶”,更是當年四塊石抗聯被服廠最重要的財產之一。
據了解,當時被服廠的成員最多的時候有30余人,但縫紉機主機只有兩臺,主要用于生產軍用棉被、子彈袋和軍裝等軍用物資。與此同時,被服廠所需物資一方面由附近各村屯群眾協助購進,另一方面則是靠繳獲敵人的戰利品。
四塊石抗聯醫院
1937年冬,由于物資供應不上,被服廠只好暫時停產,隨后這里被臨時改為后方醫院,被服廠的全體同志也轉變了職務,成為醫護人員。當時由裴成春和醫生王耀鈞共同負責,由于缺少醫藥,大家就上山采中草藥給傷病員治療。臨時醫院的8位女同志,每天護理傷員,還承擔輪流站崗放哨等任務。
1938年4月,由于通訊員投降變節,基地遭到日軍襲擊,醫院被燒毀。后來抗聯將傷員轉移到四塊石山上的石洞,作為臨時醫院。
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召開多次重要會議
四塊石山曾經是北滿省委舉行會議的地方,先后在這里召開過三次重要會議。第一次會議是在 1936年9月,第二次會議是在1937 年6月,第三次會議是在1938年5月。其中第二次會議也叫“帽兒山會議”,參加會議的將領有趙尚志、馮仲云、周保中、張壽箋、戴洪濱、張蘭生、黃成植、李熙山、于保合、吳玉光、黃吟秋、徐文彬等。這幾次會議均討論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重大問題。
四塊石山的見證
李兆麟的《露營之歌》也是在這里創作的,這首歌是抗聯戰斗生活的寫照。它以一年四季的季節變換為主線,真實地記述了抗聯戰士艱苦勞碌而又充實樂觀的斗爭生活,豪邁地反映了忠于祖國、抗擊日寇的堅定心愿。
與此同時,這里也是革命戰士愛情的見證地,有四位同志在這里結為伴侶,他們在長期的艱苦革命戰斗中是患難與共的戰友,增進了革命友誼并產生了愛情。
(記者 賈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