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間,萬科發布的中期業績預告。
上半年萬科實現銷售收入691億元,交付超4.5萬套,銷售回款率甚至超過100%,多地項目開盤去化率也保持在80%以上。
不過,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則在100億至120億元。
這一數字較2024年同期的98.52億元虧損,進一步擴大了。
萬科對于虧損原因的解釋,幾乎與去年如出一轍。
除了業績說明的“復制粘貼”,萬科再次因業績致歉了。
壹
翻開萬科2024年和2025年的中期報告,虧損原因的表述高度雷同。
首先是“結算節奏問題”,即房地產行業交付周期導致的業績波動。
一季度通常是結算淡季,二季度集中交付時歷史遺留的低毛利項目會集中體現虧損。然而,這一理由在連續兩年被反復提及后,市場已難掩質疑:為何萬科始終未能通過調整項目周期或優化成本來平滑業績波動?
而2024年二季度啟動的“瘦身健體”計劃,在2025年變成更徹底的資產拋售。
今年上半年,萬科實現大宗交易簽約金額64.3億元;通過存量盤活回款57.5億元,涵蓋辦公、商業、公寓等多類資產。
杭州萬科河語光年府項目被政府收儲作保障房,也是資產盤活的重要舉措。
更為知名的則是,萬科用三天時間以均價6.57元/股清倉庫存股,閃電拋售7295.6萬股股票,回籠4.79億元資金。
三年前回購這些股票時,萬科豪擲12.92億元,最終卻以不足四折的價格“揮淚大甩賣”,賬面浮虧高達8.33億元。
這種“斷腕求生”的戲碼年年重復,恰恰說明萬科的資產包袱并未減輕,反而因市場下行進一步惡化。
貳
不過,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萬科的虧損并非單純由行業周期導致,而是其戰略搖擺的直接結果。
回顧萬科過去十年的戰略變遷,這個在行業里被多年蓋章認定的“帶頭大哥”也給我們提供了諸多的反面案例。
大約是10年以前,萬科率先嗅到行業天花板,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定位。
在王石曾經的愛將,彼時的高級副總裁張紀文所展示的“八爪魚”戰略圖中,長租公寓、教育營地、養老度假等業務與住宅開發并列,野心勃勃。
但是,這些多元化嘗試大多淪為燒錢黑洞:萬科驛因租金回報率低迷長期虧損,萬科塾在政策調整后黯然退場,冰雪度假等業務更是鮮有聲響。
作為萬科切進城市更新賽道的“萬村計劃”,最終以高管的辭職與快速收房按下暫停鍵,宣告試錯失敗。
2018年金秋,萬科在深圳舉辦秋季例會,會場屏幕與側墻上“活下去”的字樣尤為耀眼。郁亮指出,應對轉折點和不確定情況的最好方法就是“收斂”和“聚焦”。
然而,2021年萬科戰略再度轉向,從開發為主轉向開發與經營并重,將物業、物流、商業等板塊推向前臺。
在郁亮的藍圖中,萬物云分拆上市只是第一步,他希望出租公寓、物流等陸續上市。
戰略的頻繁調整讓萬科付出了沉重代價。一方面,多元化嘗試消耗了大量現金流,卻未能培育出新的盈利支柱;另一方面,主業開發業務因資源分散逐漸失去優勢。
萬科2023年年報顯示,經營性業務占用資金超千億,但貢獻的利潤占比不足10%。
所以,從2024年開始,萬科開始了“瘦身計劃”,終于承認“聚焦主業”是唯一出路,除綜合住區開發、物業、租賃三大主業,其余業務一律擺上貨架。
“如果有一天,萬科不走住宅專業化道路了,我即使躺在棺材里,也會舉起手來反對。”
那些曾讓萬科與眾不同的特質已然悄無聲息地褪色。
老王雖然有先見之明,但卻沒法阻止萬科的步伐。
叁
7月3日,深鐵再次向萬科提供了一筆62.49億元的借款。
今年,深鐵今年已累計向萬科提供借款超過218億元。
這種“輸血”雖暫時能緩解萬科的流動性危機,卻也引發市場擔憂:深鐵的資金支持是否有底線?
作為深圳市國資委旗下企業,深鐵對萬科的救助既有商業考量,也有穩定地方經濟的政治任務。
但在救助萬科的過程中,當萬科的虧損金額刷新了A股虧損紀錄的同時,深鐵集團的虧損也創下了中國地鐵行業的歷史紀錄——2024年全年虧損高達334.61億元。
妥妥的白衣騎士變病友的劇本。
對于中報預虧100多萬,萬科在致歉之外也表態,接下來,將全力以赴推進經營改善,措施包括戰略聚焦、經營提振、管理提升、科技賦能、融合發展等措施。
除了增加了一些和大環境要求相符的“好房子”“新模式”的要素,可能市場更關注的是:這些承諾與去年有何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