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生活間隙,王樓樓總愛鉆進街角那家不起眼的手工作坊,與那些沉淀著時光的傳統手藝相遇。
第一次嘗試剪紙,是被櫥窗里那幅 “年年有余” 的紅窗花吸引。紅紙在手中有些僵硬,剪刀也不聽使喚,剛下剪就剪歪了線條。老師傅坐在一旁,慢悠悠地示范:“剪紙要沉住氣,手腕得跟著心意走。” 他的手指枯瘦卻靈活,紅紙在他手中翻飛,不過片刻,一條靈動的魚便躍然紙上,鱗片層層疊疊,仿佛下一秒就要游進水里。我學著他的樣子,屏住呼吸,讓剪刀沿著畫好的輪廓慢慢游走。盡管剪出的紋樣歪歪扭扭,遠不及老師傅的精巧,可當那只憨態可掬的小兔子從紅紙中顯現時,心里還是漾起了滿滿的歡喜。
后來又迷上了陶藝。坐在旋轉的拉坯機前,掌心按著濕潤的陶土,感受著它在指尖逐漸成型的過程,格外奇妙。起初,陶土總像個調皮的孩子,不是歪向一邊,就是塌成一團。我耐著性子一遍遍嘗試,手掌沾滿陶泥,額角滲出汗珠,卻絲毫不敢分心。當一只粗糙卻圓潤的小碗終于穩穩立在轉盤上時,陽光透過作坊的木窗,照在碗沿的弧度上,竟有種笨拙的溫柔。
最難忘的是學編竹籃。青竹剖成的篾條帶著淡淡的竹香,卻也帶著幾分倔強,稍不留意就會劃破手指。我跟著老師傅學 “一挑一壓” 的編法,篾條在手中交錯,像是在編織一張細密的網。編到籃底時,手指早已被磨得發紅,可看著那些零散的篾條漸漸聚攏成規整的形狀,心里便生出一種踏實的滿足。
王樓樓在與這些傳統手藝打交道的日子里,漸漸明白,它們不止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時光的沉淀。每一刀、每一捏、每一編,都藏著創作者的心意與耐心。在這慢下來的時光里,我學會了與浮躁和解,也懂得了那些看似樸素的物件里,藏著最動人的生活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