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出爐了,賬面上看,數字相當不錯。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貸款都創下了新高,廣義貨幣M2的增速也達到了8.3%。
這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市場上錢很多,經濟的引擎動力十足。但細細品味,你會發現有些復雜,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冷熱不均的割裂感。錢確實在奔流,但流向和帶來的溫度,卻不盡相同。
這次數據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之手在推動。上半年超過22萬億的社會融資增量里,政府債券凈融資就占了超過三分之一。這背后是特殊再融資債和專項債的大量發行,資金被精準地導入到了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這就像一個強力的水泵,把水直接抽向了幾個指定的大池子,迅速推高了總的水位。
信貸資金也跟著流向了相似的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長顯著,而普惠小微和制造業的貸款雖然增速不低,但從絕對體量上看,貢獻依然有限。這清晰地表明,資金更青睞那些規模大、有政府信用背書的頭部企業。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雖然在努力“滴灌”,但水流的主干道,還是通向了那些最粗壯的樹木。
資金供給端如此充沛,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浮現出來:這些錢真的有效流動起來了嗎?M2和M1這對數據給了我們一些線索。
M2代表了社會上所有的潛在購買力,而M1則主要是企業隨時可以動用的活期存款。上半年M2增速高達8.3%,M1增速卻只有4.6%。兩者之間曾經一度拉大的差距雖然有所收窄,這算是一個積極信號,但差距本身依然不小。
這說明了一個現象:大量的錢并沒有轉化為企業賬戶上隨時準備支付、擴張、雇傭的活錢。許多資金可能只是從銀行的一個賬戶“搬家”到另一個賬戶,或者在金融機構之間空轉,并沒有真正深入到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中去創造需求。
這就是所謂的“需求側問題”,水在上游洶涌,下游的田地卻依然感到有些干渴。
這種冷熱不均,在物價和生產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消費端,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終于轉正,這得益于各種消費補貼政策的刺激。但深入一看,主要是服務價格在支撐,而與大家日常感受更相關的豬肉等食品價格仍在下跌。
這說明大家的錢袋子依然捂得比較緊,消費能力的恢復還很脆弱。人們愿意為體驗付費,但在大宗商品甚至在普通消費上依舊謹慎。
生產端,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的跌幅還在擴大。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直接影響了上游的鋼材、水泥等行業的需求。同時,綠色能源的替代也壓低了煤炭的價格。
一邊是新能源、半導體等高新產業價格上揚,另一邊卻是大量傳統制造企業在為訂單和利潤發愁。這種結構性的失衡,限制了企業的投資意愿,也給就業帶來了持續的壓力。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雖然有所回升,但功勞也主要歸于那些獲得信貸支持的頭部企業。
可以說,2025上半年的經濟,是在政策托舉下,呈現出一種復雜的雙軌運行狀態。一邊是政府主導的投資熱火朝天,資金向上游和頭部集中;另一邊則是居民消費和民營企業的體感溫度,回升得相當緩慢。
接下來,為了穩定經濟大盤,對沖外界的看空聲音,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大概率會延續。財政赤字可能會作為一種工具,繼續為科技創新和消費提振提供支持。
但挑戰也顯而易見:如何讓奔流的資金真正“下沉”,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潤澤”,激活更廣泛的市場主體的活力,這恐怕是比單純做大總量更重要,也更考驗智慧的課題。
同時,如何防范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打轉,避免催生新的風險,也需要監管拿出更精細的辦法。至于人民幣匯率,穩定應是主基調,這既是信心的體現,也是為國內經濟轉型爭取寶貴的時間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