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重慶市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的大蔥種植基地薄霧初散,田壟間便已躍動著青春身影。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科’青‘蔥’,‘合’力助‘農’”鄉村振興促進團的7名學子,正為即將開展的智能農機展示活動做著最后的調試。這場由高校實踐隊主導的技術推廣活動,不僅讓榮獲第二十六屆中國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大賽全國二等獎的“大蔥移栽一體機”走進田間地頭,更搭建起一座高校科研與鄉村需求無縫對接的橋梁。
晨曦中的精研:把實驗室搬到田野
清晨六點,銀灰色的農機機身已在晨光中泛出金屬光澤。持有該農機專利的3名隊員正圍著設備忙碌:機械專業的胡洋舟同學蹲在田埂邊,用激光校準儀反復調試機械臂的移栽角度,屏幕上跳動的參數精確到0.5度,“丘陵山地的土壤層薄,角度偏差1度就可能影響成活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唐梵洋同學則盯著控制面板,根據恒合鄉30度左右的坡地數據,將行進速度從平原模式的1.2米/秒調整為0.8米/秒,“山地摩擦力不穩定,必須通過算法實時補償打滑風險”。汗珠順著隊員們的臉頰滑落,滴在沾著泥土的工裝褲上。經過3小時的精細校準,農機在模擬作業中實現了栽植株距誤差≤2厘米、深度誤差≤1厘米的精準度,為下午的正式展示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為團隊成員作農機展示準備 王欣怡供圖)
田埂上的驚嘆:智能農機顯神通
下午三時,示范田邊已聚集了20余名土家族農戶。年過六旬的向大爺拄著鋤頭喃喃道:“種了一輩子蔥,倒要看看機器能比人強多少。”當實踐隊負責人胡洋舟按下啟動鍵,農機的智能識別系統迅速掃描地形,機械臂如同靈巧的雙手,每分鐘完成30株蔥苗的抓取、開溝、移栽、覆土全流程作業,動作連貫精準。“這機器一天能栽5到8畝,是人工的5-8倍!”胡洋舟的話音剛落,人群中便響起一陣驚嘆。有著20年種植經驗的譚大叔忍不住提問:“坡地能行嗎?沒電咋辦?”隊員彭俊博當即演示:農機在25度斜坡上平穩行進,續航顯示屏上“8小時作業/220V家用充電”的字樣清晰可見。“充電一次只要幾塊錢,比用油車省多了!”彭俊博的解答讓農戶們頻頻點頭。互動環節中,農戶們的“金點子”不斷涌現:“能不能加個避石裝置?”“栽苗深度能按蔥苗大小調嗎?”胡洋舟拿出筆記本認真記錄,“這些來自田間的需求,比實驗室的模擬數據更有價值。”夕陽下,隊員們與農戶們在農機旁合影,鏡頭定格下老少相笑的溫馨畫面。
(圖為團隊成員給農戶介紹農機 易貞寧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給農戶介紹農機 唐梵洋供圖)
暮色里的堅守:細節處見真章
展示結束后,隊員們立刻投入到農機維護中。他們先用軟毛刷清理機械臂關節處的泥土,再用扭矩扳手逐一對28個螺絲進行緊固,最后為傳動部位加注專用潤滑油。“這些細節直接影響設備壽命,馬虎不得。”機械臂研發成員小張邊操作邊說。 當最后一縷陽光掠過農機潔凈的機身,隊員們才踏著暮色收拾工具。胡洋舟在實踐日志中寫道:“農戶的笑容是最好的獎狀,他們的建議是最珍貴的科研數據。”此次活動不僅讓恒合鄉農戶直觀感受到科技興農的力量,更讓高校學子深刻理解了“科研要扎根大地”的意義。正如實踐隊指導老師所言:“這場雙向奔赴的實踐,既讓智能農機在鄉村找到用武之地,也讓青年學子在服務振興中成長成才,這正是‘三下鄉’活動最動人的注腳。”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農機維護 陳永豪供圖)
供稿:周江 胡洋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