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點的外賣,可能是資本替你買單的最后一頓。” 當京東外賣1分錢奶茶沖上熱搜,美團卻默默將配送費漲了5毛——這場千億級補貼大戰背后,究竟是普惠消費者,還是巨頭的生死博弈?
京東的“鈔能力”突襲
京東的補貼策略堪稱“暴力美學”。PLUS會員專屬25減20元神券、學生黨1分錢奶茶、傭金全免政策,甚至為騎手全額繳納社保,每一步都直擊行業痛點。北京麻辣燙店主老李坦言:“同樣的訂單,京東比美團多賺12%”。但瘋狂補貼的代價顯而易見:據內部測算,京東每單外賣虧損超7元,日燒錢規模直奔億元。
更致命的是供應鏈短板。在三四線城市,肯德基、麥當勞等品牌尚未全面入駐京東,而美團早已滲透至街頭巷尾的夫妻店。石家莊大學生小張抱怨:“京東補貼再香,搜不到常吃的黃燜雞也白搭。”
美團的“精準防御”哲學
面對攻勢,美團選擇“用高頻打低頻”。當京東狂撒餐飲券時,美團閃購的非餐訂單暴漲至1800萬單,手機、家電27分鐘送達的時效,讓用戶形成“點外賣順帶購物”的消費慣性。其補貼策略更顯克制:新客首單立減8元、限時配送費補貼,看似力度不大,卻依托740萬騎手網絡和98%的準時率牢牢黏住用戶。
美團CFO陳少暉曾透露:“我們每單補貼控制在1.5元內,靠規模攤薄成本。”這種“細水長流”的打法,讓美團在京東猛攻下仍保持1.5億日訂單的基本盤。
補貼大戰的終局猜想
資本狂歡背后,行業已現隱憂。餓了么因持續虧損掉隊,印證了“燒錢難換忠誠度”的定律。京東若不能半年內將日單量突破5000萬,或將重蹈滴滴外賣覆轍;而美團看似穩健,實則面臨抖音本地生活的側翼包抄。
這場大戰沒有贏家,只有更懂消費者的生存者。當資本泡沫退去,最終留在用戶手機里的,永遠是那個“又快又省”的APP。你最近的外賣訂單,貢獻給了哪家平臺?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