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學生就業難”與“技能人才荒”的新聞同時出現在熱搜上時,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浮出水面:我們的社會,真的需要那么多大批量同質化的大學生嗎?還是說,比起泛泛的學歷標簽,那些能在各自領域深耕細作的專業技術人才,才是支撐社會運轉的“剛需”?
不可否認,高等教育的普及是時代進步的標志,但當“上大學”成為唯一的“成功模板”,當無數年輕人擠破頭涌向所謂“熱門專業”,卻在畢業后發現自己既無核心技能,又不愿扎根具體行業時,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錯位便愈發明顯。一家制造企業的廠長曾無奈地說:“車間缺能精準操作數控機床的技工,招聘會上卻收到一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專業的簡歷,理論一套套,動手卻不行?!边@背后,是“學歷優于技能”的偏見在作祟——似乎只有坐在辦公室里才叫“體面”,在生產線、實驗室、田間地頭鉆研技術就是“平庸”。
但社會的正常運轉,從來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的托舉。從能精準調試芯片的電子工程師,到能修復精密儀器的維修工;從精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農技員,到能在手術臺前穩定操作的護士——這些崗位不需要“萬能型”的學歷背書,卻需要日復一日打磨出的“專精”能力。他們的價值,不在于簡歷上的學校名稱,而在于能否解決實際問題:一臺機器壞了,誰能最快找到故障點?一個技術難題卡殼了,誰能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貢獻,恰恰是社會高效運轉的基石。
更重要的是,專業技術人才的成長路徑,藏著另一種“成功”的可能。它不需要依附于學歷的“金字塔”,而是靠實打實的能力說話。一個從學徒做起的汽修工,可能憑著對汽車構造的極致理解,成為行業里的“技術大拿”;一個扎根鄉村的獸醫,或許因為能精準判斷牲畜病情,被鄉親們尊稱為“守護神”。這種“憑手藝立身、靠技能吃飯”的踏實感,比空泛的“白領夢”更能給人底氣。
當然,強調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性,并非否定高等教育的價值,而是反對“唯學歷論”的單一評價體系。社會需要大學生去探索前沿科學、推動理論創新,但同樣需要更多人沉下心來,在具體的技術領域做到“一招鮮、吃遍天”。當我們不再用“學歷高低”劃分優劣,而是給專業技術人才足夠的尊重、合理的回報和成長空間,才能讓更多人明白:能解決問題的雙手,能創造價值的技能,從來都比一張文憑更有分量。
畢竟,一個社會的強大,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研究者,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實干者。后者的光芒,或許不耀眼,卻足夠溫暖和堅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