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研究機構Montel Analytics報告稱:德國、瑞典、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多個歐洲國家在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時期多次出現“負電價”——電價雖跌至負數,但老百姓的“電費單”卻在上漲。
違反常理的現象背后,存在著什么貓膩呢?
報道稱,5月1日法國電價跌至驚人的“-118歐元/兆瓦時”,創下歷史第二低紀錄,甚至首次出現了全天平均6小時電價為負的情況;德國,整個5月有超過130個小時電價為負,5月11日更是觸及“-250歐元/兆瓦時”的低谷。
在這種現象并非首次出現,但在2025年5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頻率和深度,這一方面意味著多家歐洲發電企業不僅無法通過售電獲利,反而需要向電網集團支付費用才能把電力輸送出去。
另外一方面則折射出歐洲能源轉型過程中深刻的結構性矛盾,負電價的直接根源在于電力供應在特定時段嚴重過剩,而需求卻相對疲軟。在沒有國家兜底的情況下,賣不出去時,就得降價,直到“電價為負”。
2025年5月,歐洲晴朗多風的天氣條件導致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創下季度新高,達到104.4太瓦時。以法國為例,其當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高達4.8吉瓦,累計光伏裝機達到35吉瓦,風電裝機容量相比2020年更是大幅增長了65%。
午間陽光充足時,太陽能發電量同比激增17%。然而,同期工業用電需求卻下降了12%,居民用電增長也僅有3%,形成了巨大的供需錯配。尤其在節假日或天氣宜人的周末午后,工廠停工、居民外出,電力消耗銳減,但風、光發電依然強勁,過剩電力無處可去。
系統調節能力不足:加劇失衡的深層原因
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本就對電網平衡提出挑戰,而歐洲現有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卻未能跟上風光裝機的飛速增長,加劇了負電價的困境。首先,儲能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新能源電力的增速。
整個歐洲的儲能容量僅能滿足日用電需求的0.3%,在法國甚至不足0.2%,遠不足以吸納午間過剩的電力并在晚間高峰釋放。其次,電網互聯互通不足——歐洲各國電網之間的輸電能力有限,跨國電力調配效率低下。
例如,連接法國和西班牙的電網線路利用率常常低于60%,無法將法國過剩的電力有效輸送至需求更高的鄰國。再者,其他電源(如核電、火電、水電)的靈活性不足——歐洲多國已大幅縮減燃煤發電機組。
法國電力結構中核電占比高達65%,但核反應堆啟動或關閉耗時漫長,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根本無法響應分鐘級或小時級的電力需求波動。水電雖然理論上具有調峰能力,但也常因生態保護限制而無法充分發揮。
扭曲的市場與社會代價:誰受益、誰受損?
負電價現象帶來了復雜的市場扭曲和社會成本,其影響遠非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對發電企業,尤其是依賴固定電價補貼或缺乏對沖手段的風、光電站而言,負電價時段意味著直接虧損。
它們被迫在低谷期“花錢、然后賣電”,然后寄希望于在晚間用電高峰時電價飆升至數百歐元(如德國5月高峰電價曾達229歐元/兆瓦時)來彌補損失。這種劇烈的價格波動極大增加了經營風險。
小型分布式光伏項目更是雪上加霜,隨著多國下調余電上網補貼——法國下調幅度達68.5%,其投資回報期顯著延長,新增裝機意愿驟降。
令人費解的是,盡管批發市場出現負電價,普通家庭用戶卻并未從中受益,反而可能面臨更高的電費賬單。這是因為終端用戶電價包含大量固定稅費、電網傳輸成本以及政府政策附加費。
2025年,法國居民家庭的“用電費預計上漲約19%”,主因是電力消費稅上調以及為新建核電站籌集資金的分攤費用增加;過去三年,德國居民家庭電費平均上漲了四分之一左右;荷蘭則上漲了15%……
工業用戶也未能幸免,電價劇烈波動和整體能源成本高企,迫使一些高耗能企業考慮將產能轉移至電價更低的地區——如北非地區,對歐洲本土工業競爭力構成威脅。
此外,頻繁的負電價和隨之而來的價格尖峰,暴露了電網在極端供需變化下的脆弱性,增加了系統穩定性風險,迫使電網運營商更加依賴昂貴的緊急調頻服務。
歐洲各國的轉型之路“任重且道遠”
面對負電價的困局,歐洲各國正在采取多種措施進行應對。短期策略聚焦于需求側管理:法國調整了超過1100萬戶家庭的峰谷電價時段劃分,鼓勵用戶在午間風光發電高峰時段增加用電。
一些國家甚至向工業用戶支付補貼(如50歐元/兆瓦時),鼓勵其在負電價時段消耗多余電力。中長期來看,加速儲能設施建設被視為關鍵,歐洲需要在2030年前部署超過100吉瓦的儲能容量(目前不足10吉瓦)。
中國企業已看到商機,2024年獲得了歐洲市場超過10吉瓦時的儲能訂單,今年上半年的儲能設備出口再度獲得了三位數的增長——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
2025年1至6月份,中國儲能電池累計出口量達45.6 GWh,同比猛增174.6%;從鋰電池出海規劃產能分布看,歐洲為主要布局區域,占比超過50%……
同時,改革電力市場機制也勢在必行,探索“容量市場+差價合約”等模式,旨在保障可再生能源投資者的長期穩定回報,同時為提供備用和調峰服務的傳統電源提供合理補償。
總之,歐洲頻繁出現的負電價現象,本質上是能源轉型陣痛的集中體現。它深刻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擴張與現有電力系統靈活性、儲能能力和市場機制嚴重滯后的矛盾。
國際能源署(IEA)已發出警告:如果全球范圍內的儲能投資跟不上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步伐,到2030年,全球電力市場出現負電價的時長可能超過每年1000小時。
歐洲的困境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重要鏡鑒——單純追求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未來的成功關鍵在于能否同步構建一個高度智能化的電網、一個強大的儲能生態系統以及一套靈活高效的需求響應機制。
否則,“綠色悖論”——即發電側過剩與消費側高價并存的現象將持續困擾各國,阻礙清潔能源轉型目標的真正實現。能源系統的未來競爭,勝負手已從裝機規模轉向了系統協同能力。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評論、留言、分享、打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