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河南安陽傳來一則令人心頭一緊的消息:
一位中年患者突發熱射病,經搶救無效身亡。
這是今年多例被公開報道的高溫致死案例。
每到盛夏,全國都會有類似的新聞:
送貨途中暈倒、鍛煉時突然猝死、在田地里昏迷不醒……
這類新聞有個共同特征:
年齡集中在50歲上下的男性,多數出事前沒有明顯預警,只是“有點頭暈”“覺得熱”,然后就再也沒醒來。
這不是“中暑”,這是“熱射病”。
看起來只是一個字的區別,實則是生死之間的距離。
“熱射病”,并非只有老人才會中招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熱射病是“年紀大、身體差”的人才需要擔心的事。
但事實是:
- 熱射病患者中,大量是還在工作的中年人,尤其是男性;
- 很多是在戶外勞作、騎電動車送貨、堅持鍛煉、下地干活時發生;
- 其中不少人,平時身體還挺“硬朗”,就是不愛吹空調、覺得“自己能扛”。
醫生直言:
熱射病最怕的不是虛弱的人,而是‘以為自己沒事的人’。
因為他們往往發現得晚、送醫太遲,而這類病情發展極快,致死率高達50%以上。
一條命,從“有點熱”到“搶救無效”,可能只需要3小時
熱射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
它不是“慢慢嚴重”,而是瞬間“崩潰”。
高溫環境下,當身體的散熱機制被打破,核心體溫上升到40℃以上,器官功能就開始快速衰竭。
很多患者在送醫時,體溫已飆到41℃甚至更高,伴隨意識混亂、抽搐、肝腎衰竭。
而他們最初的表現,常常只是:
- “今天怎么頭有點暈?”
- “有點惡心,吃不下飯。”
- “背心出汗少了,可能是累了。”
但就在這輕描淡寫的背后,身體已經在發出最后的警告。
男性中年人:最愛“硬撐”,也最容易中招
在高溫健康事件中,有個數據值得警惕:
男性中年人,是熱射病的“高發群體”。
因為他們往往具備以下幾個“危險標簽”:
- 不愛吹空調,擔心“對身體不好”;
- 不主動補水,一天只喝一瓶水;
- 喜歡高溫下鍛煉或干活,覺得流汗等于排毒;
- 不重視身體小信號,頭暈也咬牙堅持。
這些行為放在日常也許問題不大,但一旦遇到高溫天,就成了“誘因集合”。
防住熱射病,靠的不是藥,而是這些小細節
醫生反復強調:熱射病預防遠遠大于治療。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親人符合上面說的“高危標簽”,請認真記住以下幾點:
1.補水必須主動,而不是口渴才喝
- 每天不少于2000ml;
- 出汗多時適當補充電解質水,不要只喝白開水;
- 忌喝含酒精、過多咖啡因飲料。
2.開空調不是奢侈,是自救
- 室內溫度控制在26℃左右;
- 老人不適應空調的,可用風扇+濕毛巾結合調溫。
3.清晨鍛煉≠安全鍛煉
- 高溫天盡量避免戶外運動;
- 清晨濕度高,不代表安全,濕熱同樣易致中暑;
- 運動后如出現“出汗驟減”“全身乏力”“惡心頭暈”,立即停止。
4.飲食清淡、作息規律,是最簡單的預防藥
- 少吃油炸辛辣;
- 保證午休,避免連續勞作;
- 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基礎病的人,更要警惕體溫變化。
“出汗多的人壽命更長”上熱搜?這話有一半對
最近有個話題很火:愛出汗的人壽命更長?
專家回應很理性:
規律出汗確實是健康的標志。
出汗能反映代謝活躍、循環順暢,能帶來一定免疫好處;
但出汗≠排毒通道,別盲目“出汗至上”。
更重要的是:
“出汗之后會感覺輕松、精神好”才是健康信號; 相反,“出汗后反而乏力、口干、頭暈”則是警告。
高溫天的“出汗”,是身體調節系統的“自救”。
如果你猛用止汗劑、長期憋汗、狂吹冷風,只會打亂原本正常的循環。
夏天真正致命的,不是溫度,而是“覺得自己還能撐”的想法。
很多看似健康的人,倒下前一句話都是——我沒事。
所以請你記住:
- 流汗不是弱,是身體在保護你;
- 覺得不舒服,就停下;
- 開空調、喝水、休息,不是懶,是在給命留余地。
不是為了科普數字,而是提醒你和身邊的人:
高溫之下,活著,才是第一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